物流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途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汤小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北京 100044)

原文出处:
物流技术

内容提要:

众多中小企业融资难以成为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有效结合物流与资金流的新型融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梳理国内物流金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物流金融对解决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意义,探讨了中小企业通过物流金融融资的方式。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9 期

字号: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09.06.010

      1 引言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巨大。在我国,中小企业吸纳了75%左右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创新环节中有65%的专利、80%的产品开发来自中小企业。

      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经济下滑的背景下,面临运输成本上涨、市场萎缩等问题,中小企业的生存更艰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很多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为了力保经济增长和就业,国家把扶持中小企业列为一项重点政策,从监管机构到银行业金融机构,各方接连出台缓解这一瓶颈的举措,银行发放的贷款金额呈现井喷态势。今年1至2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6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64万亿元,但似乎很难落到中小企业的头上。

      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因素是担保问题,银行需要不动产抵押,而中小企业在银行方面可作抵押的不动产却很有限。有效担保抵押物的缺乏和资本市场上融资能力的不足使许多中小企业产生了利用动产融资的需求。物流金融,作为一种融合了物流业务和金融业务的新型融资模式,允许中小企业利用原材料和在市场上经营的商品等动产做质押进行贷款。银行通过物流企业搭桥,并让其当“看家人”,然后给抵押流动资产的中小企业借贷,有效地盘活了中小企业沉淀的资金,提高了资金的流转效率、降低了结算风险,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 关于物流金融的文献回顾

      虽然物流金融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近二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和普遍,但是,在我国由于物流金融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比较单薄,主要集中在物流金融的内涵界定和运作模式等描述层面,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

      罗齐、朱道立(2002)首次提出了融通仓的概念,“融”指金融,“通”指物资的流通,“仓”指物流的仓储,融通仓是三者的集成、统一管理和协调,并阐述了融通仓的两种运作模式,即金融机构授信额度模式和信用担保体系模式。郑绍庆(2004)对融通仓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阐述了融通仓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意义,他们对此后物流金融的研究与探索起到了重要作用。邹小芃、唐元琦(2004)将物流金融定义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袁红、王伟(2005)提出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模式有三类:垫付货款业务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和保兑仓模式。李蓓(2006)从进出口贸易角度,将物流金融相关模式分为进口业务模式与出口业务模式。唐少艺等(2005)开展了物流金融实务研究,认为物流供应商是物流金融的主体,银行只是参与者,并提出物流金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通过物流金融业务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可以达到物流企业、中小企业和银行三方共赢的局面,操作好这项业务则是我国的现代物流企业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曹静(2005)认为,商业银行难以满足物流业的资金需求,组建专业物流金融公司是必要的,指出了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建立物流金融公司的可行性及业务内容,并提出了可能采取的组建方式。徐明川(2006)运用博弈论,揭示了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的最佳选择。彭志忠(2007)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物流金融的信任机制问题,并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提出了物流金融参与三方的价值链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问题。曾拥政(2008)将物流银行定义为“指商业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物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商业银行的资金流与物流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指出物流银行的运作模式分为基于权利质押的物流银行业务和基于流动货物质押的物流银行业务,并分析了中小企业选择物流银行作为融资途径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随着物流金融在国内的积极实践与蓬勃发展,我国的物流金融研究也会随之深化,将呈现多角度、多方法式的学术探讨,从而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 物流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前者主要包括所有者权益、企业留存收益与职工集资,而后者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及风险投资等。内源性融资只适用于处在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当企业发展进入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阶段后,就需要与外源性融资机制相适应(张杰,2000),但事实上,当中小企业利用外源性融资扩大规模时,却遭遇较大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率达56%,另据郭田勇和李贤文(2006)开展的调查:65%的中小企业都认为本地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如果剔除掉融资状况稍好的中型企业,小企业认为融资需求无法满足的比例高达87%。

      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之所以融资难,首先,是因为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单笔金额小、但频率高的特点,使得金融机构对其贷款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其次,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的不规范导致了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企业的融资选择,与是否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息息相关(林毅夫、李永军,2001);另外,中小企业破产率高,且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措施,导致银行给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较大,当银行面临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时,一种防范风险的策略就是提出某种非价格条件,如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抵押品或担保措施,这恰恰是中小企业所缺乏的。国际金融公司调查了我国248家中小企业,有62%的企业认为缺乏抵押品是其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小企业利用物流金融来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形成独特的融资优势,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以此来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1 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贷款抵押难问题。

      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一般要以固定资产来做抵押,而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自身规模有限,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非常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虽然中小企业缺乏可抵押的固定资产,但在运行过程中却有相当规模的动产,如原材料或产成品,它们大量滞留在存储环节,特别是一些生产或销售上具有较大季节性的企业尤其如此。世界最大的快递物流公司UPS发布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正在遭遇现金流的困扰,但另一方面,全国中小企业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如果这些闲置的资源可以进行贷款抵押,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可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