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需求不断增加,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一是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二是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如运输、配送、包装等都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并制约着物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和理应承诺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总结研究中的不足,为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国外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一)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从查阅的资料来看,Bruce(1977)最早建议以公共运输(public transportation)取代私人运输(private transportion),以减少运输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Shuzo Nishioka在1989年预言:交通污染如空气污染和交通噪音是主要城市最为严重和复杂的环境问题,而且会如此持续到2000年的“网络社会”。基于此,Shuzo Nishioka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控制污染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步,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调节排放量,这一做法半途而废了;第二步,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估(EIS)减少交通和本地区居民的摩擦,改善道路结构和路边的环境。而这些对策的有效性达到最高点时,城市化和动力化的浪潮就会超越并取代它们。这就导致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第三步规划:运输和城市管理。第四是一种经济激励政策(如道路计费系统),以取代传统的限制和监管对策。James Cooper等于1991年在其首版的《European Logistics》中的第13章,专门探讨了“绿色物流”问题,提出:“所有的物流革新都在3个较为重要的方面——集中库存、即时配送、24小时货运经营对运输进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并初步提出了绿色物流法规框架,即:改进卡车设计,提高公路运费,鼓励联合运输。 (二)逆向物流研究 1992年,Stock在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逆向物流对商业和社会的重要性。Kopicky等(1993)分别从减少废弃物、循环利用、产品回收等角度探讨了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及其内容①。Moritz Fleischmann(1997)讨论了逆向物流的定量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逆向物流应包括配送计划、库存控制及生产计划3方面内容,回顾了文献中采用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②。Rogers和Tibben Lembke在1999年出版了第一本逆向物流管理著作,介绍了逆向物流广泛的商业应用。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网络理论研究的深入,对逆向物流网络理论的研究也成为必然趋势。Hokey Min等(2006)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包括产品回报的逆向物流问题,并对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及其应用进行了验证③。Der-Horng Lee,Meng Dong(2008)采用两级随机规划模型、抽样方法和启发式算法提出了动态定位和分配模型以解决长期不确定情况下逆向物流网络边界问题④。 (三)绿色供应链 1994年,Webb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同时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最初Carter等(1998)仅把绿色供应链定义为是一种采购功能,在原材料选购中融入环保意识。Robert B.Handfield等(1998)认为跨越产品设计、采购、制造、装配、包装、配送等过程的价值链都应集成考虑环境管理战略。Jeremy Hall(2000)的观点比较全面,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Joseph Sarkis(2003)则重点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组成成分和要素以及它们如何作为决策架构的基础。文章探讨了动态非线性多属性决策模型的适用性以及建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⑤。Jiuh-Biing Sheu等(2005)运用线性多目标规划模型对既定的绿色供应链上的集成物流及相应的废弃物逆向物流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累计净盈利提高了21.1%。Yasutaka Kainuma(2006)等将供应链的研究范围延伸到了产品和服务重复使用和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并提出多属性效用理论从环境绩效角度对供应链进行了评价⑥。 虽然各位学者研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物流模式已成为西方物流研究的一大热点,大量相关理论研究将推动西方现代物流更加朝着集约型、环保型的物流模式发展。 二、国内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在我国,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都较为滞后,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更是如此。本文根据研究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如下: (一)针对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1986年国内学者王之泰提出应将配送列为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后,学术界普遍认同了这一观点,从而形成了“七功能说”,即: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保管、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而针对物流系统的单项功能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已经相对很丰富了,尤其是在运输、包装等领域。如金从力(2004)建立了指标体系来测度交通运输的可持续性;并结合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协同学的协调系数提出了有效的、全面的综合评价方法。董龙云、史峰(2008)通过比较不同运输模式的可持续性,在坚持和贯彻安全性、及时与准确性、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人与车辆管理一体化原则下,探讨了物流运输的绿色策略。李宁(2004)在其硕士论文中剖析了运输领域存在的非绿色因素,比较了5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绿色程度,介绍了配送领域的环保技术即配送组织方式,并建立了基于绿色物流思想的配送网络规划模型。李丽等(2005)提出我国包装废物管理的重点应是塑料类包装废物,并在对几类典型包装物生命周期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包装废物回收利用体系提出了建议。另外还有不少针对包装材料、包装技术等进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