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发生的全球风险事件,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国外企业及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关注。例如,2005年“苏丹红”事件震惊全中国,除了以“苏丹红”为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商损失惨重外,以其为纽带的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零售商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肯德基中国1 200家店在这一事件中4天至少损失进账1 200万元;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公司损失1 400余万元[1]。2008年牛奶和鸡蛋“三聚氰胺”事件,除了牛奶厂商和鸡蛋生产厂家损失惨重外,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时至今日,中国乳业仍没能走出三聚氰胺阴影,其间接损失仍无法估量,形成了典型的串联式多米诺效应。环顾全球供应链风险事件,供应链风险传导严重影响了供应链企业持续安全运作及响应客户和满足客户的能力,这使供应链的风险传导研究成为全新而又急迫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供应链风险传导研究现状 进入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尽管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且比较深入,但目前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国外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研究方面。Cranfield认为供应链风险来源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由于供应链企业相互依赖,任何一个企业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和影响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使风险放大[2]。Suh and Kwon认为供应链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合作伙伴之间信息的共享[3]。Roshan Gaonkar & N.Viswanadham(2004)指出供应链风险的三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为偏离(deviation)、中断(disruption)和灾难(disaster)[4]。Lindroth提出了三维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包括供应链单元分析、供应链风险类型和供应链风险控制[5]。Deloitte管理咨询公司将SCRM过程主要归结为4个阶段:识别风险,决定SCRM战略和行动,执行和实施行动,监控SCRM过程和结果。但Deloitte将重点放在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既考虑核心企业内部风险,缺乏可能会影响核心企业效益的供应商、客户、环境的风险[6]。Cranfield也提出了一个四阶段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框架即:供应链范围和构成要素描绘、供应链脆弱性和风险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价和供应链风险管理[2]。 国内研究在借鉴国外风险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供应链风险的概念与分类研究;二是供应链风险的产生机理及识别研究;例如,三是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及预警机制研究;四是结合案例的供应链风险控制策略研究[7]。在供应链的概念和分类方面,丁伟东认为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8];李晓英、陈维政将供应链风险分为系统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和市场风险[9];张炳轩将供应链分为:市场风险、合作风险、利润分配风险、利润波动风险、技术与信息资源风险、道德风险[10]。在供应链风险产生机理和识别研究方面,傅少川等从管理学角度、经济学理论、系统论分析了供应链信息风险形成的机理[11];浙江大学马林分别从计划、采购、制造和配送四个流程构建了一个基于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模型[12];张以彬、陈俊芳通过因子分析和分层分析法从供应中断、供应延迟、协调中断、协调延迟、需求中断、需求延迟六个方面识别供应链风险[13]。供应链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方面:于瑞峰等应用BP神经网络法,提出了基于供应链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发了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14];李莉通过实例验证了构建的基于模糊熵的集群式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15];李丽君等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方法考虑了双方的收益目标后,建立了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的质量控制模型[16]。另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蒋家东等近几年来重点关注供应链质量风险的研究,将供应链质量风险划分为信用性质量风险、技术性质量风险、需求性质量风险3种形态,指出供应链质量风险具有传递性、时滞性、评价的主观性等特征[17]。近年来,学术界和实业界开始关注企业风险传导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多借鉴金融传导理论。例如,沈俊(2006)等基于热传导原理将企业风险传导分为企业内部风险传导和企业间风险传导,并剖析了企业风险传导的条件[18];叶厚元(2007)等提出了风险传导中常见的5种介质[19]。邓明然等重点探讨了企业风险的传导的定义、机理、稳态性以及路径和载体进行了研究[20]。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成果,供应链风险研究是目前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研究内容还不够系统,集中表现在:其一,研究成果以供应链某一特定研究为主,对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采取的防范措施讨论得比较多;其二,定性分析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这两个方面,定量研究很少;其三,风险传导研究开始引起关注,但现有研究主要进行定性概括和介绍企业风险传导,定量分析企业间或供应链风险的传导过程、衡量方法和影响程度的研究较少。 鉴于供应链风险研究的重要性和现有对供应链发风险传导研究的有限性,本文试图从供应链网络角度探讨其风险传导的模式,为丰富和拓展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提高供供应链管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风险传导的基本构成元素及传导机理 (一)风险传导的基本构成元素 传导现象在自然科学中比较普遍,例如热传导、电传导、神经传导等。社会学中的传导主要是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传导原理,对知识的传导和金融现象传导进行研究,近年来,开始关注风险传导的研究。不管哪种传导现象发生,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风险传导成功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元素:风险发出者、风险助推剂、风险传导载体和风险接受者。 1.风险发出者。风险发出者是风险传导的基本动力,其风险大小将影响风险控制的难易程度和最后形成损失大小。风险发出者并不等于风险源,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在于两者都是风险发出者,区别在于风险源是风险的最初发出者,而风险发出者可能是风险源,也有可能先接收来自其他地方的风险,然后再将风险传导出去。 2.风险助推剂。风险助推剂是推动或阻碍风险运行的一种力量。风险传导是风险不断前行的过程,其前行必须具备一定的发动机制即风险助推剂。风险发出后,如果没有一定的推力(或阻力)推动风险前行,则风险传递将终止。 3.风险传导载体。风险在运动过程中,除了有推动风险前进的助推剂外,还必须依附于一定载体前行。风险载体是风险传导成共的必要条件,风险必须依附某一载体才能将风险发出者的风险顺利导入风险接收者。风险传导载体主要体现为技术、资金、人才、信息、价格等。 4.风险接收者。风险是一种收益和损失为最终表现形式的双刃剑,即如果风险没有转化为危机,就可能获取收益;否则则会带来严重损失。不管表现为哪种结果,风险发出后都必须有接收者才能将最终结果体现出来。风险接收者是明确风险的最终去向,即风险发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传递,风险到了哪里。如果发出去的风险没有接收者,风险就不会带来收益或造成损失。风险接收者的确定有利于制定风险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