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波特认为,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本质上都是价值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源于自身价值链的优化程度。那么,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便是企业如何整合利用供应链上各级企业的业务流程、技术和能力,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由于供应链上的各级企业在业务上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以及在技术与能力上的互补性,任何一个企业的价值增值离不开其他企业的合作,因而它们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供应链上任何一个企业的表现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市场上的竞争也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演变成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那么,企业在寻求自身更大经济利益的目标以及保证供应链整体利益的双重约束下,便有了合作的动机。此外,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产品作业或业务单元间存在的共享与关联也为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前提。因而,供应链上企业参与合作的目的就是缩短企业的管理半径,外包非核心业务,并通过选择数家企业(上下游企业、同质企业)给予长期、稳定的合作,降低企业的成本,集中打造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从而在“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中占据整体竞争优势。 二、合作中的外在成本因素 虽然核心企业希望通过合作来提高竞争力,减小交易成本,但是,企业业务合作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发生非期望成本的可能性。这些成本的产生是由一系列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包括核心企业自身决策的不确定性、核心企业决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外部合作企业的不确定性、外部合作企业行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为企业的合作带来了风险成本和风险防范成本,直接影响了合作的效率。我们把这些不确定性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企业业务合作中的风险要素集,记作R:R={核心企业选择业务的风险,合作伙伴的能力风险,合作范围的风险,道德信用风险,企业文化的风险,独家供应商的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信息技术与安全风险,物流风险,库存风险,组织风险,竞争风险}。 三、规避风险的优化方法 1.规避风险的研究思路。作业包括内部作业和外部作业。企业内部作业成本控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对于企业间的作业的成本控制则缺乏有效的手段。从企业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说,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从战略角度上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价值链的作用,运用作业分析方法,从战略的角度去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这就为作业成本法的引入创造了条件。 本文拟从企业中作业的投入产出贡献率与作业间的相互关联性入手,寻找贡献率较低与关联性较弱的作业环节,并将其从内部作业中剥离以寻求外部作业合并,即建立考虑重要性指标的作业选择模型。作业的选取可以运用AHP等方法,这里不做详细阐述。此外,由于风险的存在,加大了与外部作业合并的复杂性与难度,从而会无形中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于是,在考虑外部合作时,核心企业必须考虑业务合作带来的风险因素,即建立以风险水平为指标的基于风险的作业成本动因合并模型。对于外包业务的选取,本文以选择作业成本动因的合并模型为依据做详细阐述。 2.基于风险的作业成本动因合并模型。模型建立的前提:大型制造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时,要求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都应建立自己的作业成本系统,理想的状况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有统一的作业和成本动因分类标准,使供应链上的成本和作业信息标准化。 (1)模型依据。作业成本动因合并模型的构建思想是将作业成本信息收集、加工等的成本,即信息成本,与由于成本动因合并而产生的精确性损失进行比较和权衡,寻找均衡点,实现以最小的信息成本获得最精确的成本信息(Babad and Balachandran,1993)。 基于作业的多成本动因合并模型的构建思路:
进一步要求作业成本动因组合的权数满足约束条件:
这一目标函数体现了信息成本、作业成本动因数目和成本精确性之间的一种权衡。约束条件(1)和(3)分别设定了信息成本、作业成本动因数目的期望水平。
(2)模型的改进研究。我们发现模型存在几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这些模型都是以企业内部的微观价值环节为研究对象的,成本动因的分析也只是从作业动因的角度进行的,不具有外延性;其次,模型缺乏对企业资源动因的分析,也就是缺乏价值环节中资源分配的分析,从而忽略了价值关联的考虑;最后,这些模型缺乏成本影响因素的考虑,仅仅考虑了单纯作业的合并过程,也就是企业做出合并的决策是建立在无外在干扰因素的考虑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成本控制失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