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第一,物流业经受严峻考验,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 2008年,许多重大事件交替发生。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大自然灾害,北京奥运交通限行和环境整治,油价剧烈波动和燃油税出台,都对物流业带来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影响至今无法估量。在严峻形势下,我国物流业增速明显回落,但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初步测算,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将达88.82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增幅比上年下降8.1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完成约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5.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 第二,物流市场“先热后冷”,国际化竞争更为激烈 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了26.7%和16.8%的高速增长。9月份以后,物流业务明显下滑,部分业务领域和局部地区出现负增长。据交通运输部水运快报显示,11月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为10年来最低水平,有些货种已呈现负增长。公路货物运输市场综合价格指数在10月达到了75.7的高点后,11月单月下降了4.6个百分点。运输型物流企业能力虚糜,仓储型物流企业压库严重,物流市场进入紧缩、下行区间。与此同时,物流业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2008年主要国际物流巨头加快业务整合和规模扩张,在快递、航运以及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等领域已占据重要地位。 第三,物流企业加速分化,创新型业务优势显现 据部分重点物流企业调查统计,受燃料、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上涨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同比增长36%。由于上游企业的经营压力,客户压低价格、延长账期现象比较普遍,物流企业资金链趋紧,经营风险上升。导致“两极分化”加剧:一方面物流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另一方面势单力薄,缺乏特色的企业开始退出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势物流企业根据客户需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开发增值型业务和创新型服务。据统计,前三季度传统运输业务同比增长14.8%,仓储业务同比增长17.1%,而配送、加工和包装等新兴物流业务增幅达33.6%。冷链物流、质押融资、代收货款、供应商管理库存、区港联动、公路港物流、卡车航班、循环取货、新鲜派送、网络仓库等新的业务模式,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四,企业物流调整优化,联动发展升级转型 在竞争的压力下,制造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对原有物流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和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加快自身能力建设,与制造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合作领域从销售物流向生产物流、采购物流扩展;合作内容从传统物流外包向工位配送、代理采购、融资监管等新兴服务领域渗透;合作范围从单一物流环节向全程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延伸。 第五,区域物流加强合作,物流集聚区发展较快 2008年,区域物流合作有新的推动。由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政府主管部门倡导,行业协会牵头的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合作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成员已经在一些业务领域展开实质性合作。上海、重庆、四川三省市签署了《口岸大通关合作框架协议》,在口岸查验、口岸资源、口岸物流、大通关报关报检、电子口岸等方面加强合作。天津港在内陆城市建设“无水港”,实现内陆外贸口岸与天津港的无缝对接。12月15日,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给两岸邮政、航运、航空、商贸等物流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六,政府重视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办发[2008]11号《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11月和12月,张德江和王岐山两位副总理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陆江会长和我先后做了当面汇报。在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组建了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民航总局和国家邮政局职能归并其中,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机构和职能的变化,将对物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积极开展工作,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国家发改委主持制定的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进入国务院审批阶段,正在研究关于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出台《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在拟定开展相关的试点工作。财政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国家税务总局批准184家企业纳入第四批物流企业税收改革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了《全国性、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加快物流通道建设。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国家邮政局制定相关的规划、政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