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硬、一手软”的认识误区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银山 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理论研究室

原文出处:
真理的追求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同时,他又提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一些地方社会治安情况不好,一些腐败、丑恶现象又重新滋生蔓延”。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干扰和破坏了正常的经济建设。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除了政策措施操作不得力、不配套等原因外,还需要探讨深层次的认识根源和理论根源。后者同前者相比,或许更带有普遍性和深刻性。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

      第一,把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庸俗化,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精神文明也就自然会上去。生产力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观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怀疑和动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认为,既然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那么高度的精神文明只能从高度的物质文明中来;还有一些同志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社会公德水平高,社会责任心强,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的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见高度的精神文明还是从高度的物质文明中来的。正是在这些思想影响下,一些同志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政治;重利益、轻思想;一手硬、一手软,致使整个社会不能协调发展。这是坚持两手抓的一个认识误区。要纠正这种认识误区,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任何社会都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虽然生产力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决定性的反作用。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虽然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但是二者又不能互相代替。精神文明不是物质文明的附属品和伴生物,它可以成为一定经济制度能否建立的先决条件,还可以决定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和根本性质。精神文明这种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是由于作为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理想信念、精神支柱、思想道德等,不仅取决于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与生产关系、政治权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经济并不是某一社会形态运动和发展的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5—696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也十分明确地说过:“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度重视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政治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不能忘记这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后来他又说:“把生产力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原理庸俗化,轻视、贬低甚至否认精神、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政治的反作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实践上是极为有害的”。把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庸俗化,是人们思想中最深层次的错误观点。这种思想认识否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客观存在着的辩证统一关系,极力贬低、否定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以这种观点为理论依据,就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问题上造成混乱,直接导致一手硬、一手软,使我们的事业遭受挫折。同时,把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庸俗化的观点还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因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使社会全面进步,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目标和远大理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紧迫。正因为这样,以重视发展生产力的面目出现,把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庸俗化,欺骗性非常大,纠正起来也非常困难。因此,要坚持两手抓,必须下大力纠正把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庸俗化的认识误区。

      第二,把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绝对化,认为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在过去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有些人大搞“空头政治”,片面地强调政治目标,甚至把政治当成可以冲击一切的唯一目标,结果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果断地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重大意义。但是,有些同志又把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绝对化,认为只有经济建设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这是两手抓的又一个认识误区。应该承认,人活着首先要吃穿住用。但是,吃好、穿好、住好、用好,又不是人活着的唯一追求。人类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和其它社会生活;既有物质生产能力又有精神生产能力和政治活动能力;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和政治需要。与此相联系,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与思想文化三部分构成的。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必然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在内的全面社会进步,决不能把其中的某一项当作唯一的目标。如果把经济建设当作唯一的目标,这正如马克思所讲的:“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4页)我们共产党人,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就是把解放全人类,使人类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对此,邓小平同志说得很明白:“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页)同时还要看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不是现代化事业的整体,而只是部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单打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也不仅是由经济所决定的被动的因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只有把社会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努力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活质量,扩大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才能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法律保障;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形成有利于经济建设的舆论、道德环境和文化条件。如果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不仅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社会的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有害于经济建设本身。因为如果把注意力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建设,甚至仅仅局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那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失去理想信念、精神动力和战斗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朽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道路。因此,坚持两手抓,必须破除把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绝对化的误区,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对于保证、促进和服务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强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