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后财务工作面临之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国俊,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原文出处:
施工企业管理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011
分类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改组改制的力度不断加大,许多国有企业都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实施股改融入股市,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上市后,全面系统、多重常态的监管给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三个主要变化

      企业上市后,将由一个国有独资公司转化为一个社会公众公司,企业的社会关注度将随其知名度的扩大而大幅度提高,被监管的力度将大大加强,经营活动风险也将大大增加,由此将给企业财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个变化: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将更加科学规范。在管理决策方面,上市前企业主要决策程序是班子沟通、集体研究、主管拍板、下达落实。决策正确归功集体,失误则集体负责,看似人人有责,其实无人负责;而且许多时候,决策方式比较倾向于主观意志和行政手段,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生产经营、投融资、资产重组等重大决策方面,企业自主权限相对较大,相应的造成企业管理机制漏洞较大。上市后企业将完全按照上市公司有关规定和市场规则运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能严格区分,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的各项规定。在经济核算方面,上市前,企业经济核算就指标论指标,甚至能够围绕指标做文章。上市后,企业不但要面临瞬息万变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更要经受多重监管考验。理所当然对经济指标提出了严格要求:必须确保“真实、全面、公允”,否则企业不但声誉受损,而且会官司缠身,甚至步入绝境。因此,企业财务职能必须尽快转变,要由记录、核算、分析等核算反映向预测、监督、控制、预测、决策及市场研究、资本运作等管理职能转变;由倾向事后向注重事前与事中转变。显然,企业财务工作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将会大大增加。

      第二个变化:监管体系变得更加全面、系统、严格。一是多重、常态监管。在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中,政府职能机构和社会公众监管上市公司,已经不单单侧重于企业的经济行为,还要涉及诸如公司治理、章程设定、独立董事、股权激励等重要、重大问题,尤其是不同的职能机构针对相同的信息进行重复监控,显然形成了多重监管之势。去年证监会、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海关总署等12个部委联手,建立上市公司监管常态机制,形成纵横交错的伞形塔式监管体系。最近,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调整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措施,丰富监管手段,进一步完善监管架构和法律体系。由此反映出政府部门包括执法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关注度非常之大,监管的决心更加坚定、技术更加先进、手段更加强硬;二是信息监管更加严格。上市前,会计信息一般只向上级单位和中介机构等特定对象提供,透明度不高、内容有限、质量不严,甚至有的企业还能玩“数字游戏”。上市后,信息披露特别是会计信息披露成为企业一种制度性的基础工作。政府、公众、股东及企业自身对企业经营活动所作的决策判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企业会计工作所收集、加工、发布的信息,要求会计信息提供的时间更快、范围更广、质量更高及更加透明。同时,为贯彻国务院“加大会计监督检查力度,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指示精神,财政部每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质量监管主体的证监会,也经常要在常态监管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施加影响,有时根据需要,监管机构还会进驻企业实施必要的延伸检查。以上情况表明,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监管方、利益方共同最终的目标就是要严厉打击和彻底消灭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和企业。

      第三个变化:投资者回报期望更高。上市前,企业产权单一,股东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加上政府参股,股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企业考核与投资回报没有太大压力,从而企业意志决定投资回报。上市后,社会股东的身份完全脱离企业,投资回报期望不以企业意志为转移;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期望愈来愈高,职工对收入增长的期望也愈来愈高,这些都迫使企业必须保持经济效益逐年高速增长。可见,企业承受着巨大的确保盈利水平增长和提高投资回报的压力。

      相应的对策

      面对上市后各方面发生的变化,企业必须树立保护企业利益、投资者利益和落实职工权益要求的意识,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坚决抛弃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切实严格规范行为。

      完善制度体系,适应上市公司运行机制。首先新上市企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上市公司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特别是有关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则,切实为指导管理决策和规范企业行为提供支撑;其次是要严格执行上市公司有关规定,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加快适应股份公司发展的步伐;三是要坚持以会计信息质量披露为纽带,完善财务核算机制。企业各级单位要从源头入手,加强基础工作和财会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财会人员的作用,不断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吸收优秀财务人员,保证财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优化会计岗位,完善会计委派制,完善会计激励机制等等;四是要以资本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目标,以符合监管部门规定、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标准,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财务管理办法、制度和体系,尽快转变财务职能,努力探索并加快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体制的平稳过渡和会计业务流程的紧密衔接,为严格规范财务秩序和财务核算行为提供保障。

      加强内部控制,适应外部监管。从一些上市公司发生风险的案例看,企业风险往往表现在会计信息层面,本质在企业内部控制层面。而适应外部监管的根本措施就是加大内部控制。一是要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主管单位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内部控制要求,严格强化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办法,建立主管领导业绩考核结果确认制度等,加大复核、考评、奖惩力度,引导管理者规范行为,促进管理者提高内控管理能力;二是不断强化政令畅通、上行下效、落实到位、监管有力的内控机制;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企业整改纠偏的“自我保健”能力,坚决消灭监督检查流于形式的现象;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章、违规、违法的成本代价;四是加强信息披露管理。监管方与利益方无论是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还是其他行为,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会计信息。他们一致的要求都是会计信息披露必须保证时效性、真实性、完整性。首先,要净化会计信息的生产渠道,切实把好经济业务的审核、记录、加工、整理、披露等环节,保证每个环节不出任何质量“事故”。其次要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硬件方面如财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软件方面如权限职责、委派考评、任用选拔等机制。最后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保密规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