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群众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30多年前,在我们共和国曾成长出一个时时让人感到温馨又时时让人感到振奋的精神榜样,她是那样地深入人心,连刚戴上红领巾的娃娃也都懂得要像雷锋叔叔一样助人为乐。这终于开创了一代令今天的人们羡慕不已的社会新风。可是,现在这种精神在一些人的行为中却渐渐被淡化了,雷锋的英魂似乎正以一种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悄然而逝,尽管我们每年三月都开展学雷锋活动,但效果并不是很大。于是有童谣这样唱道:“三月来,四月走,雷锋叔叔没户口”!

      神州何处觅雷锋?

      收回视线看现实:中科院对19个城市调查表明,“社会风气不好”是当前市民忧虑的2号问题,头号是“安全”,3号是“腐败”,全都与社会风气有关。

      且不说那些让人悚目惊心的贪污大案、恶性犯罪、也不说多少年前早已绝迹的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光是一些人面对求助者表现出的冷漠、麻木和不仁,就已让人心直打颤:

      1993年5月18日的泉城,一位四年级小女孩被公共汽车碾在车轮下,满车乘客夺门而下,驻足围观,却无一人上前抢救。当途经此地的军官任团结钻进车底将小孩抱出时,一妇女竟仍下一句“当兵的学雷锋呀”便扬长而去。有人冲着离出事地方仅10多米远、门口停了十来辆各色轿车的饭店喊道:“行个好,出趟车,救人!救人!救人!”良久,屋里竟无人应答。

      1993年5月30日,在杭州至温州的旅游车上,一名歹徒公然强暴两名年轻妇女,车上众人(其中有14名男子)竟视而不见。……

      雷锋精神失落了,失落得几乎踪迹难觅。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归处,唤取归来同住。”面对严峻的现实,人们在召唤,在追寻,更在思索:雷锋精神是怎么失落的?该怎样才能让她再回到我们中间?

      难道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发展生产力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尤其在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原本十分落后的国度里,只有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平等友爱互助关心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才可能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持久而稳固地确立起来,以雷锋精神为典范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才可能真正成为人们普遍而永久的精神追求。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千万别忘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段名言: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可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和雷锋精神并不矛盾,相反,发展了生产力,才能为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提供更好的社会条件。

      难道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带来的副产品?的确,在人类历史上,市场机制曾一度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精神生活的枯竭,人欲横流、良知泯灭成了当时无法根治的社会痼疾。然而,这不过是市场经济在其早期发展给精神生活带来的负效应,而积极的正效应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自16世纪以来,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对小农经济、封建城堡与领地的不断冲击,才有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一个接一个人类精神大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才有了人文主义和人道精神的高扬,才有了理性与科学对盲目与迷信的胜利,人类也才因此告别了中世纪的黑暗与愚昧,创造出了世界文明的新一轮辉煌。今天我们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全新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能够避免或减少其早期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把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到更高境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雷锋精神也并不具有本质的矛盾。

      当然,当我国处在单一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更加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的历史转型阶段,人们必然要用新的历史眼光重新审视过去的一切(包括像雷锋精神这样神圣的东西),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坐标,在价值取向上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迷惘与困惑。对此,关键在于我们社会的组织者、领导者要能架起一道正确价值导向的桥梁。这十多年最深刻的教训正在于,我们有些同志不是两手抓两手硬,而是“一手硬、一手软”。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真是一言中的,振聋发聩。

      雷锋精神失落在义利失衡的天平上

      说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这些年来变化最大,对社会心理冲击和碰撞最甚的,莫过于在义和利、金钱与道德、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两极间取舍选择所引起的矛盾与冲突。

      我们传统的价值取向一直告诉人们的是“重义轻利”,“舍利取义”,发展到极致就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训条。这种价值取向对雷锋精神的形成无疑是有积极影响的。在雷锋身上,我们所看到的不正是一种理想、道德、精神的光彩?可是,也不可否认,这种价值取向走向绝对,却又必然被染上禁欲主义的色彩。由于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积淀太深太厚,影响所及,以至到五六十年代在我们的宣传中,还不时会看到它的影子:金钱依然还是万恶之源,谁贫穷谁才最革命,生活富裕了反倒会失去革命性,甚至会蜕变为修正主义。这就使我们当时的价值取向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我们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争幸福作为自己根本的奋斗目标;一方面,却又要求每一个人都安于贫穷,耻于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当然雷锋精神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这样的时代烙印。想当年,雷锋形象不正被附加了一圈超凡脱俗的光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