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变革与调控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市场经济的价值前提,为人们从文化价值方面评价市场经济及规范市场行为提供了客观依据和现实可能。因此,深入到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根底处,揭明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影响及其价值变革的特点,从而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建设的内在契合点,并实施有效的价值调控,对正处于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向现代化转型的当代中国来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价值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它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文化观念上的反映,并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我国正在发生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向工商业社会转变的第二次革命,给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带来了全面而空前的影响,也促使处于社会结构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在社会转型期中,具有以下几个过渡性的特点:

      第一,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并存。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结构和模式。作为现代社会的运作机制,它对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价值进步的正面效应是主要的,这应当充分肯定。但它又是一把利弊俱在的双刃剑,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有负面效应。这种双重价值效应在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能促使人们重视经济利益,却难以保证人们重视精神文明和理想信念的价值;能促使人们重视实利价值,却难以保证人们重视社会道德和人伦的价值;能促使人们重视个人价值和个性发展,却难以保证人们重视社会整体价值和他人价值;能促使人们重视竞争和效率,却难以保证人们重视诸多的社会公平;能强化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加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却难以保证增强全局观念、义务观念、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等等。对这些正负效应并存的价值取向,一旦放松引导或引导乏力,就极有可能向功利主义、金钱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这类消极的价值观倾斜。这种价值矛盾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来高度一元化的价值观念结构,改造了现今的社会生活,但也加剧了价值观变革给社会带来的震荡和冲击,放大了价值主旋律以外的许多不和谐音。

      第二,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脱钩。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思想文化领域,都是新旧体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新体制的因素已经产生,但还很不健全;旧体制已经被破坏,但还没有完全被破除。不健全的新体制和残缺不全的旧体制相互矛盾的结果,必然引发社会价值观念的整体嬗变。这种嬗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继承优良传统价值的基础上,摇撼和荡涤与旧体制相依为命的过了时的价值观念;二是以创新和发展为目的,培育和张扬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这种体现在继承与发展关系上的革故鼎新,正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根本任务。但在这种新旧矛盾交叉演变的复杂形势面前,一些人由于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非理性色彩,因此往往缺乏对价值定向的把握力。他们一方面对新的价值观建设缺乏耐心和努力,另一方面对传统的价值观又容易作出轻率、幼稚的拒斥,甚至表现出一种反传统、反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这样,传统的价值观在失去新的价值观支撑的情况下陷入逐渐失落的窘境,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孕育成形,于是就导致了价值观在新旧体制之间出现暂时的“真空”状态。这种价值“真空”带来的是一些心态失衡、人格解组的畸形现象。比如,追求对物的占有,迷恋对物的享乐,轻视社会的伦理和道义,无视精神的需要和发展;崇尚原始的、本能的人性复归,热衷于说粗话、办俗事,放弃做人应有的文明准则;个人利益至上,人情冷漠,社会责任感淡化,甚至见义不为、见死不救;情绪暴躁,行为缺乏理智和恒心,急功近利。这种种有害的价值倾向往往打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旗号,貌似“现代”,实际上是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也是对我国强调整体精神、推崇仁爱原则、提倡人伦规范、追求精神境界、重视修养践履等优秀的传统价值原则的否定。它们交织一起,大大削弱了社会的控制力和凝聚力。同时,还应当看到,由于价值“空位”,一些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价值观念在新旧矛盾的催化下重新抬头,乘虚而入,产生了许多过去没有过的奇特现象。

      比如“官倒”,就属于在新旧体制交替阶段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东西相结合而产生的怪胎。总之,在当前这个时期,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还缺乏一种融合和对接的机制,仍处在一种离散状态。

      第三,主导价值与基本价值模糊。价值观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而在其内部结构上,则表现为层次性的特点。就其层次性而言,既有其基本价值取向,也有其主导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主要有三种价值取向。一种是以反映市场经济一般特点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以市场效应为目标,追求最大的实效性价值;以等价交换为原则,追求经济活动中的互利价值;以主体本位为前提,追求自主价值。这些价值取向虽然能在经济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但它的社会功能毕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也不应该代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价值取向。其主要内容包括:既承认和保护个人利益,又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既自主、自立、自强,又把责、权、利统一起来;既增强效益和实效观念,又防止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既重视物质利益原则,又不忽视人文精神价值;既增强竞争观念,又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爱;既增强效率观念,又兼顾社会公平;既增强行为的目的意识,又讲究手段的合理性等等。这些价值取向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普遍起控制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还有一种倡导、期望如此做的社会理想价值取向,主要是指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的整体观念等。这些价值取向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既规范现实生活,又指向未来,代表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体系,应该是由这三种依次递进的价值观有机构成的,并在社会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规范作用。但在目前这个过渡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纷纷登场亮相,并按照各自的逻辑在运转着,相互整合的程度极低。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为大部分公众所接受和认可的价值观念尚未真正形成。人们虽然摆脱了一元价值观时代的压抑和单调,但在当今这个多元价值观交错并存的时代,却又更多地感受到了心理上的冲突、惶然和迷乱。可以说,目前不少人心态上的失衡,行为中的失范乃至犯罪现象的增多,都可以从这种主导价值和基本价值所处的“模糊”状态中找到合乎逻辑的解释。

      (二)

      当前这种价值观急剧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暂时迷乱状态,既是实现市场经济价值使命的文化负荷,也为重构社会价值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站到经济哲学的高度,把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上,在现有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和重视市场经济的文化价值意义,真正在指导思想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应该说,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种结合的重要性,并且树立了自觉的结合意识。但也有一些人对此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或者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变化规律的认识上存在种种偏颇。这不但影响价值观的建设,而且对市场经济的深层运作也是不利的。特别是对以下几种观点,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