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自我控制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我国青少年犯罪成因初证研究初探 郑红丽 罗大华 影响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或偏差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用并非完全一致,个人心理层面中的低自我控制因素可能起了特别关键的作用。因为无论是以官方统计还是以自我报告法获得数据为反应变量进行初步回归分析都证实“低自我控制”因素的强解释力最强。但与研究假设不一致的发现在于,在解释官方统计结果(被判为违法或犯罪)时,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而非“低自我控制”是解释力最高的。结合其他统计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反映了被判为“违法”或“犯罪”实际上是司法运作过程的结果,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更可能因无力帮助孩子逃避法律的最后制裁而使之成为“违法或犯罪青少年”。 原载《青年研究》(京),2009.3.10~17 青少年群体生活经验影响力比较研究述评 刘晓红 从研究方法看,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以一对一的单因素研究居多,研究者往往将社会认知和社会群体分而列之,建立一一对应的匹配关系,从而形成不同的独立的版块,如“同伴群体对儿童品德的影响”、“家庭养育方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等,而且研究仅止于验证二者之间存在对应的相关。研究以单因素设计的定量研究为主,研究之间的相互借鉴与比较不够。研究所采用的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采取单一的他人评价为主,青少年自评以及不同对象的多角度评价的研究较少。经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够系统,特别是缺乏在明确理论框架指引下的系统的、严格的经验研究。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家庭养育方式的研究较多,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网络影响、社区影响的实证研究更少。 原载《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新乡),2009.3.69~72 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与防范对策 李静 网络欺凌所导致的危害可能比传统欺凌的更大,主要体现在:1.网络的无国界性导致欺凌行为影响范围更广;2.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导致欺凌现象更为严重;3.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监控欺凌行为变得更为困难;4.被欺者对欺凌事实的隐瞒导致对欺凌行为的干预更为困难。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大多学校没有制订和实施有效的反欺凌政策和措施。现有法律对网络欺凌问题也没有予以规制。有些人认为欺凌不过是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之间的打闹或玩耍,认为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原载《中国青年研究》(京),2009.8.25~28 从认知角度看情绪智力与青少年智力活动的关系 杨安 情绪智力的概念、结构和测量研究正朝向包罗更广、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这三个方面的不断完善也为多角度地理解青少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智力与智力活动的关系提供了日益充分的理论基础。但也不难发现,无论如何理解情绪智力,它始终是一种关于对情绪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智力,它对个体自身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处理和调节,以及运用情绪引导思维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必须经历对情绪、情感信息的编码、加工、存储和提取等认知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因此对情绪智力与青少年学生智力活动关系的理解,仍须以认知信息加工角度为基点。 原载《教育实验与研究》(石家庄),2009.6B.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