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能够理性看待日本

——北京、上海、呼和浩特三地青少年对日意识调查结果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伯玉,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日本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8年9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中国青少年对日意识调查”课题组对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三地的青少年进行了一项对日意识调查。

      从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看:尽管被调查者的对日印象首先集中在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那场残酷的侵略战争历史上,但他们对日本的认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他们不仅关注日本的风土人情,对日本文化也萌生了喜欢之意;他们认为日本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包括日本经济社会生产中积累的先进技术经验和日本民族性中具有的优点;对于两国关系的未来,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中日关系能够稳定健康地发展,双方互相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战略互惠合作,真正成为和平友好相处的邻居。另一方面,在被问及对日情感时,尽管被调查者中选择“反感”(34.5%)的比例明显高于选择“亲近”(5.1%)的比例,但另有超过半数(55.0%)的被调查者处于“中间状态”,即对日本“不亲近也不反感”。可以说,当代中国青少年在不忘历史、正视历史的前提下,能够理性、客观、全面地看待和认识日本。

      通过此次对日意识调查活动,可以看到一个既能够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又能够主动去了解日本、学习日本的当代中国青少年形象;也可以看到一个既具有爱国主义情操、又能够理性看待世界的当代中国青少年形象。

      一 调研的背景、目的及基本情况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之间既有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也曾发生过让中国人民难以忘却的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目前,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国家,两国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美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也需要年轻一代去创造。中日关系的发展需要两国青少年的共同努力,了解和认识两国青少年如何看待对方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强化国情调研意识为契机,“中国青少年对日意识调查”课题组将中国青少年的对日认知程度作为调研对象,选择中日关系逐渐走上正常轨道的2008年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问卷调查,以便使对日研究与了解国情紧密地结合起来。此次调研主要围绕着中国青少年如何认识和看待日本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旨在对中国青少年的对日认知程度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包括:中国青少年眼中的日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中国青少年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有怎样的认知?这种认知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形成的?影响中国青少年对日认知的因素有哪些?中国青少年是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中国青少年对两国间的热点问题持何种态度?这些问题既是研究日本的学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关心中日关系发展的国人感兴趣的问题。本课题组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既能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与把握,又能促进并推动对日本的研究。

      此次调研主要在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三个城市(以下简称“三地”)进行。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城市,主要是考虑到它们的特殊性。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又属于沿海发达地区,而内蒙古自治区属于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又是与日本联系比较密切、但经济文化不太发达的内陆城市。所以,无论是从地域性来看,还是从经济、文化发达程度来看,这三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08年9月下旬至12月上旬,本课题组在三地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1份(以下称“被调查者总数”),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为591份,有效率达到100%。这些接受调查的青少年多为在这三地就读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其中,初中生和高中生大部分来自被调查当地,只有少数学生来自其他地区,而大学生则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因此,从地域性看,本次调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抽样也非常随机。但同时也不能否认本次调研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此次调研所选取的样本均来自在三地就读初中、高中和大学的青少年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还是存在着忽略了其他地区和其他领域青少年群体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调研项目的条件限制,此次调研的样本量不是很大,不能更全面地反映中国青少年的对日认知。总之,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的样本代表性不足,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

      但是通过调查问卷中的身份测试,本课题组发现此次抽样完全是随机的,被调查者的身份大致能与受众的人群分布状况相同,因此,调查结果基本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全体受众的真实想法。在填写了有效问卷的591人中,从性别构成看,男生为299人,占50.6%;女生为292人,占49.4%;男女比率为102:100,男生略多,但亦在合理比例范围之内。在年龄结构方面,14周岁以下为65人,占11.0%;15—17周岁为211人,占35.7%;18—22周岁为268人,占45.3%;23—25周岁为38人,占6.4%;另有9人没填写年龄;基本上,这几个年龄段的比例与青少年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分布情况相对应。再从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看,初中生为73人,占12.4%;高中生为223人,占37.8%;大学生为294人(其中包括研究生39人),占49.8%;显然,初中学生偏少,大学生最多,而这主要是出于大学生在对日认知上更成熟的考虑。综上可见,如果将调查地域以及被调查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诸方面因素综合起来考察的话,可以说本次调研活动具有科学性,其结果是可信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