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430 文献标识码:A 今天,对于人的认识,就哲学立场而言,我们正经历着从实在性的本质探寻到存在性的生成解读的转变;这一立场反映在思维上,就是工业社会中简单性的、抽象性为主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向信息社会中复杂性、个别性为主的实践和关系思维方式的转型。青少年是人之生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青少年的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也有一个哲学立场的转变与思维方式的转型问题。本文要探讨的是中国的青少年研究及其相应的基础理论建设在当下与未来的发展中是否可能以及如何转变哲学立场、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型。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从热衷于本质的追求探寻转向更注重过程与关系的把握与分析;第二,要使简单的追求一般性的推论思维或曰逻辑思维和复杂的、针对个别性特征、注重具体问题解决的实践思维或关系思维,各尽所长,并重互补。毋庸讳言,本文要探讨的问题,肯定有助于青少年研究及其理论建设的推展,但也必会引起争论与反驳,笔者欢迎学术的探讨。 一、本文探讨之问题的哲学背景 本文提出探讨的问题是基于哲学界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之争的背景。这是哲学界的长期话题。21世纪前后,中国哲学界对本质主义进行了梳理与批判,这场批判也波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哲学观念作为知识、认识与方法的思维基础,对任何一门学科都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不知不觉的。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作为重要的哲学观念,对于青少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有的是显而易见且影响深刻的。为此,我们应当把握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的特征,在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加以梳理与辨析,以使我们的青少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之路的探寻多一个视角和话题。 何谓本质主义?最简单地说,就是指从现象中寻找本质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其典范是近现代自然科学。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只要从纷繁芜杂的现象中找到某种号称本质的东西,比如自然科学的公式,世界就尽在掌握之中。当代哲学批判本质主义的理由在于本质主义把事物的复杂性现象还原为单一、抽象、不变的本质,并将这种东西看得比事物本身更加实在,其结果必然导致对事物自身那些不被称作本质的因素的忽视;同时,也会无视事物特征的生成性、历史性,进而将事物绝对化。 有学者概括了本质主义知识观与认识论的主要内涵:第一,相信任何事物都存在一个深藏着的惟一本质,相信“本质”与“现象”的区分提供了人类观察万事万物的基本概念图式;第二,把人类认识特别是现代以来所谓科学认识的任务规定为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惟一本质;第三,把揭示事物的惟一本质视作一切知识职业的内在规定和崇高的学术使命;第四,把反映了事物惟一本质的知识(概念、命题与理论体系)尊崇为“真知识”,即真理,其他都是不反映客观实在因而无足轻重的“伪知识”、“意见”甚至“谬误”;第五,事物的惟一本质不能通过直观或自然观察来把握,只有通过概念的思辨或经验的证实才能把握;第六,一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就把握或占有了真理,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控制事物,使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类生存方式由必然状态向自由状态的过渡。简言之,本质主义是一种信仰本质存在并致力于本质追求和表述的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①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了本质主义对于人之理解的立场:“这就是从前定的本质引出的人的规定,或以对象化的方法把人拆零,去寻找人这样或那样的永恒本质,把人归结为某种始源性、终极性的存在,并把这种具有终极性、始源性的存在视为人的本真存在,认为在这种本真存在里包含着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后果的全部秘密。本质主义预设人的本质的自明性,它是以人的本质的既存这一预设为前提的。在本质主义的视野中,人的本质是与现实的人相分离的自在存在,因而是抽象的‘纯粹本质’,也因此这种本质才被形而上学地当作一直永恒存在的东西,并且成为人存在的根据。当本质主义者谈论人的本质时,他们所说的实际上已不再是人本身,而不过是一个最高的存在者。这个最高的存在者实质上是思想家思维的概念设定,这种设定虽然有社会历史经验基础,但它所设定的内容却是先验的。”② 可以说,本质主义正是从以上多方面影响或潜在的决定着青少年研究思维方式的形成。 二、对本质主义的批判、超越与整合 (一)非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 在对本质主义的批判中,出现了生成主义、整体主义、建构主义与历史主义等非本质主义的哲学思维或立场,正是这些非本质主义哲学思维成为当今我们实现从简单性思维方式向复杂性思维方式转型的重要思想资源。 生成主义注重过程,一般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段话作为生成思维的核心观点——“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③。所以生成主义认为,过程就是全部的意义所在,生命的意义在于完成一种生存过程而不在于实现那种生存过程之外的先在目标。由此出发,生成主义很自然地重视当下,注重变化、关系、差异与现象。 整体主义是一种以综合思维和非一元决定论思维为基础的哲学立场。由此立场出发认为,事物的存在结构往往是多元构成的,也就是说,它是由多种同等地位的结构要素在多重差异——对立的关系中构成。处理这种多元构成结构正是20世纪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观念基本上也就是整体结构性的观念,系统揭示的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事物的“如何存在”既“整体存在”。 建构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上述哲学立场的发展与综合,或者说是上个世纪下半叶的新发展。建构主义认为无论是对知识、事物还是人的把握,都应侧重于对特定“关系”、“情境”、“互动过程”乃至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注与依赖。这一哲学立场,就从根本上确立了我们对知识、事物与人的认识,从实在性的本质的追求走向了存在性的、主体间性的生成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