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团员教育与管理工作初探

——以广东某地高校团组织工作为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亚宏(1980-),女,山西灵石人,五邑大学团委副书记,讲师,广东 江门 529020

原文出处: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在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共同背景和显性时代特征。加强对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剖析网络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增强共青团团员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09)02-0041-04

      一、问题的缘起

      (一)反组织行为日渐凸显

      个案:爱心社拒绝与团委部门共同办公。2008年6月,爱心社向团委申请独立的办公室。为了解决学生活动中心办公面积紧张的问题,校团委对各学生社团活动场所进行调整。按照职能互补原则,拟安排爱心社与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共同办公。然而,爱心社认为如此安排可能导致其被迫接受团委过多“权力”干涉,进而丧失社团活动自由。

      (二)理论式讲座门可罗雀,快餐式培训场场爆满

      个案2:2008年1月,该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与团委邀请广州市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李懿恒博士,为本校大四毕业生进行了实战型MBA培训。讲座分两天4场,场场有学生热情而全身心的参与。同样在2008年开展的创业系列论坛——胡润、王词翰讲座,盛况空前,颇受欢迎。相形之下,一些理论讲座,如改革开放30周年的启示等讲座,却要靠事先组织动员安排学生去听讲。

      (三)对“少数”缺乏制度化的关怀

      个案3:团员统计是团组织的一项重要常规工作。统计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团情,科学决策。但在实践中,工作的关注点通常停留在党员数、团员数、入党积极分子等数据上,很少对统计中显示的少数群众开展单项深入性的教育管理工作。

      (四)信息传递效度递减现象

      个案4:在过去,虽然团委每周例会传达通知占用了大部分时间,但当信息传递到团员个人时信息内容已经减损。有些诸如评优或参赛的重要信息可能存在选择性的通知现象。作为团基层组织的个人明显处于不利地位。由此可见,不仅团上级组织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团员的知情权受到了侵害。

      上述4个个案真实地反映了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团员教育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虽然并非全部,但在该校团组织的工作中却具有代表性。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分析

      当前,全日制大学生基本上属于80后、90后。他们共同的学习背景就是新媒体技术急速发展,被称为第4、第5媒体的网络和手机时代正在形成。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青年行为常常表现出一种时尚性、挑战性、情绪化、易变性的群体特征。而且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也证明,青年大学生往往是最先感受时尚的群体,青年对网络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根据《第16次互联网统计报告》,24岁以下的网民占总数的53.5%,其中18-24岁网民占37.7%,是各年龄段网民比重最大的群体[1]65。而且在2008年11月该校团委组织的一次“关于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统计中,数据显示,该校大二、大三学生100%上网,74%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大约为1-3小时。在回答“您上网最主要做什么?(可多选)”的问题时,选“上网浏览新闻”占74%,“查阅资料”占82%,“利用网络工具聊天”占64%。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分析网络这一显著的物质特征,必然有利于分析80后90后大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利于解决共青团团员教育与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一)组织行为与反组织行为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网络终端用户直达个体,具有无限的扩充性和随意性,计算机空间的“超文本链接以多重性的路径提供了一个非线性的语义网络,突出了非线性、非等级、无疆界和客体指向的阅读与思维方式。”[1]75个人可以在网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大部分资源。通过网上自行组织各种社区论坛等集体活动,其选择自由度由单项变成多项,时空观念由统一行动变为自由支配,角色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而在现实中,学生组织集体活动却受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受到等级、权威和权力的约束。相形之下,网络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催生了非中心、反权力和反组织行为的观念。因此爱心社在办公条件与社团活动自由之间选择了后者。这种拒绝行为虽然有时带有非理性,但其典型地折射出大学生对“权力”干预的恐惧,对中心化的反感,充分表达了80后、90后大学生反组织行为的潜意识。而且网络时代的语境又使反组织行为成为一种个性表达而不再被视为违反纪律。所以,团委的组织行为在网络时代受到了某种质疑和解构。

      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得到极大自我实现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学生上课时间在宿舍玩电脑上网、沉迷网络等“主体迷失”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人作息,而且在这些学生身上也产生了时空错位感、行为无序性和集体意识淡漠等网络病症。由此可见,团委组织行为与学生反组织行为之间的张力真实地存在着,并且正在成为团委开展学生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理论至上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冲突

      在网络时代,传播信息的便捷性、交流的交互性、时空的无限性和开放性,深刻地影响着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网络的存在使个体低成本、迅速出名成为可能,同时也催生了一种社会病——浮躁。在这种快捷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信息压力、就业竞争压力逐年递增。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资格证,迷恋于帮助考取资格证的培训班,渴求立志成才之术。如在公务员制度概论课程中,二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顾教学大纲规定与课程性质,强烈要求老师重点讲述公务员职业考试技巧方面的内容。心态变得更加浮躁,更趋于功利主义倾向,甚至出现某些短期行为。个案二正是理论至上与实用主义冲突的典型表现。各种快餐式培训班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原因不得不归结于其抓住了青年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背景下对快速成功的渴望和对方法论的迷茫。然而,作为教育者,共青团干部却不能简单地对快餐式培训与理论性讲座之间的优劣高下进行评价,而应当看到学生需求偏向背后所隐含的网络时代特征,应当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恰当的引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