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道德表现方式探秘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贵权,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青年以其2008年在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表现,使人们对他们的整体评价特别是道德评价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其实,当代中国青年的本质、当代中国青年道德的基本状态是比较稳定的,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他们有不同的道德表现方式:隐性的或显性的道德表现方式。青年选择什么样的道德表现方式,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取决于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道德诉求的程度、道德这一价值在社会核心价值序列中的位次、社会心理和民间舆论对人们道德的行为之动机的评价倾向等因素。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9 年 09 期

字号:

      研究当代中国青年在不同条件下的道德表现方式,对于在对当代中国青年评价问题上消除歧见、达成最大限度的共识,从而找到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合理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截然不同的评价引起的思考

      2008年,对当代中国青年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2008年,对当代中国青年研究同样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2008年1月以来,我国接连发生了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藏独”民族分裂分子干扰奥运圣火正常传递等重大事件,继而又举办了举世关注的北京奥运会。以“80后”、“90后”青年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青年,在从抗击冰雪灾害,到反对“藏独”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干扰奥运圣火传递,到抗震救灾,再到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彰显出了令人欣喜、振奋的形象、境界、品质。于是,舆论界乃至学术界几乎是180度大转弯,一改以往对当代青年的倾向于否定性的评价,好评如潮。于是,这样的青年评价似乎成了社会舆论的主流,即当代中国青年“胸怀宽广、激情满怀、有担当、有抱负,是中国的希望。”人们惊叹,进入2008年,“80后”、“90后”一代青年,“就好像沉睡的巨狮突然醒来”[1],他们“原来有情怀,原来很勇敢,原来懂大爱,原来有作为”[2]。人们认为,当代中国青年“本来就是优秀的一代人,而不是突然变好了”,他们绝不是以往的社会舆论所评价的那样,是什么“不负责任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没有希望的一代”。人们一改过去对“80后”、“90后”青年明显带有贬义的“新人类”、“新新人类”的指称,取而代之的是以明显带有褒义的“鸟巢一代”的指称[3]。

      当代中国青年在2008年表现出来的新变化,社会舆论对当代中国青年评价的新变化,对当代中国青年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以“80后”、“90后”青年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青年,究竟是本来的确令人失望,而2008年才突然变得令人欣喜、令人充满信心起来了呢?还是他们的确本来就像2008年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优秀,以往舆论界、学术界对他们的评价实在是一种误读,如今的评价才是实事求是的呢?或者他们的本质、他们道德的基本状态在2008年和在2008年之前并无什么原则区别,只是他们在不同条件下的道德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呢?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本质在2008年和在2008年之前并无什么原则区别,但他们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道德表现方式。

      二、青年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道德表现方式

      何为道德表现方式呢?我们认为,道德表现方式就是人们合乎道德的、善的取向显现或呈现出来的方法、形式。总的来说,道德表现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即隐性的表现方式和显性的表现方式。这是一种理论抽象。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社会个体还是社会群体,道德表现方式往往不是纯而又纯的隐性或显性的,而是由隐性和显性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道德表现方式。当然,这种隐性和显性的结合,这种综合性的道德表现方式可能是以隐性为主显性为辅、以隐性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表现方式,也可能是以显性为主要特征的。当道德表现方式以显性为主要特征时,隐性和显性便达到了较高程度的统一,因为显性的道德表现不是空中楼阁,它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

      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指的是以内隐的含蓄的方法、形式显现合乎道德的或善的取向的道德表现方式。它主要以道德敬畏感、道德敏感性、道德底线意识、道德自律等形式存在着。它有时表现为人们心中自有一把道德的尺子但并不诉诸言与行。比如,对来自社会生活的道德诉求,人们虽然认为应当积极回应这种诉求,但并不采取行动;面对不道德的现象,人们虽然反感但却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视而不见。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是一种常态性的道德表现方式,是一种必然的道德表现方式。或者说,人们合乎道德的或善的取向必然以隐性的方式表现出来,道德表现方式首先是隐性的、首先必然是隐性的,它是显性的道德表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有时又是人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或者说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只能或只愿意选择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

      显性的道德表现方式,指的是以外显的对他人、社会具有明显、直接的影响的,能够被人们明显感知的方法、形式显现合乎道德的或善的取向的道德表现方式。比如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热心公益等行为。它以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为基础,但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并不一定会转化为显性的道德表现方式,转化需要条件。

      人们的道德表现究竟选择隐性的方式,还是显性的方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它主要取决于环境,取决于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的道德需求程度、人们自身的道德需要程度、道德在社会核心价值序列中所处的位次,以及社会心理、民间舆论对合乎道德的行为之动机的评价倾向(正面的或负面的)等等。一般来说,在社会道德需求和人们自身道德需要强烈,道德在知识、能力、财富……这一核心价值序列中所处的位次比较高,社会心理、民间舆论倾向于对人们合乎道德的行为的动机给予正面评价而不是怀疑、否定的条件下,人们往往会选择显性的道德表现方式,人们的道德表现方式往往会显示出隐性与显性高度统一的全面性、完整性特征。反之,人们往往会选择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人们的道德表现方式往往会显示出显性缺失的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