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特别强调,共青团要“全面履行职能作用,着眼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提高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1]。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也就是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最根本的职责就是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对于基层团组织来讲,当前最重要的是普遍性的吸引和凝聚青年。只有广泛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才能谈得上有效地组织动员青年、教育引导青年,并最终实现共青团的根本职责[2]。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青年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最少保守、无拘无束、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不怕失败,他们青春、敏感、热情、富有朝气和活力……无论是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还是国内各种重大变革措施的出台,都会在青年的思想行为中得到反映。当今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格局日趋明显,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激荡;国内环境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由单一经济成分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转变带来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就业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倾向,由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向逐步建设民主政治的转变所带来的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淡化倾向,势必导致人们道德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种多样化的倾向对青年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深刻。这些变化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日趋多元、多变、多样,青年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和尖锐,有些人认识模糊,是非不分;有些人过分强调自我,忽视别人;有些人重实惠、图功利等等。但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群体总体素质在不断上升,思想活力和精神需求明显提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追求进步、共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仍是主流。这些变化无疑对传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拘泥于旧思维,局限于旧框框,甚至拒绝承认或是一味压制大学生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不仅不能起到“空气育人”的文化熏陶功能,甚至会直接损害共青团对于高校青年的号召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新环境和新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完全学分制的逐步推行淡化了班级与团支部的概念。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专业、选任课教师、选上课时间、选修业年限,这势必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成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以团组织为主导进行主题设计的人才教育模式受到挑战。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共青团组织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面临一个从教育引导向提供服务转变的过程,高校共青团在第二课堂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三是后勤社会化的推进营造出新型的学生社区文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学生公寓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娱乐的重要园区,再加之学校收费制度的实行使学生从过去的教育福利受益者变成了教育活动的消费者。这些都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出了新考验 大学生被认为是最活跃、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处于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具有可塑性与速变性的特点,各种心理活动十分活跃又充满矛盾,自我调节能力不够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活的角角落落,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一种方式、信息传播的载体,其快捷、开放、互动、平等、自由与青年学生年轻、活跃的内在特点相结合产生了强烈共鸣,使得青年学生成为最早最快接受网络的群体之一,同时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强、最普遍的群体之一。这一双重性既开阔了青年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尽情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生活,而与此同时,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困惑以及贫困的困扰等,很多学生会出现心理上的困惑与问题,有些青年学生在心理上不知何去何从,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充分以互联网等为载体,结合青年学生的就业、情感等困惑,开展服务于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也值得研究与探讨。 二、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建设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实现参与主体从过去单一的团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参与到团干部、共青团员、青年志愿者、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转变 过去由于“单一政治化”工作思路的影响,共青团组织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拉动。要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建设,就要实现从过去单一的团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参与到团干部、共青团员、青年志愿者、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等多种主体参与的转变。由于团员青年兴趣、爱好、需求的多元化,使活动很难满足青年需求,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随着新形势的发展,高校学生组织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高校共青团工作基本上是“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即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以学生会、学生社团为两翼,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这就要充分认识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