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更有效的道德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品德发展,一直是理论界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积极探究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德性因何原因和手段而养成,也因何原因何手段而毁丧。因此,正确的道德教育实践才会真正促进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致因乃多种因素使然。我们认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中对某些范畴的认识模糊甚至混淆,而导致方法论上的误区,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从理论上对这些范畴予以厘清,反思教育实践中的积习之弊,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质性改进。 一、模糊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区别 不可否认,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学科知识来教授,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中是必要的。首先,道德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范畴、过程和方法,这就决定了不能把青少年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完全诉诸学校等教育机构的一般影响,也不可能指望通过其他知识领域的教学满足道德教育的全部需求。其次,通过道德教学所获得的道德观念和对道德问题、道德规则的理解能力是青少年自主道德发展的前提。道德教学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在于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知能力。第三,特别设置的道德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总之,一个完整而合理的道德教学计划应该既要传授道德的知识,又要培养道德推理的技能,发展道德选择能力。正是基于“道德可教”和一般的认识论原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同其他学科知识一样以学科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但令人遗憾的是,道德教育知识化也带来了它的一些弊端。知识化道德教育不仅导致了“认为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某一门学科或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可笑观点,从而降低了其它学科和教师的道德教育的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化道德教育淡化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实践中,不由自主地采用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学方法,最终导致了教育效果的降低。 一个完整而合理的道德教育计划必须包括学科式道德知识教学,但完全知识化的道德教学则是不完整不合理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目的和道德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道德教育与一般的知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表现在: 从教育目标上讲,二者有着不同。知识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科知识的教学,帮助青少年掌握相应的系统知识体系,发展智力,并形成一定的技能。就自然知识来说,主要目标在于培养青少年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人文知识侧重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态度。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形成青少年的品德,不仅要使青少年掌握道德知识,理解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判断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青少年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因为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使青少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过道德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遗憾的是,在我们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将教育目标简单化了,即重知而轻行。只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道德知识体系的灌输,而忽略了道德行为的塑造与指导,德育变成了智育。知识的掌握有利于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但理论与实践也充分证明,道德认知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 从教育内容安排上,二者也有差异:其他学科知识均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并且以科学知识体系为基础,按照严谨的逻辑顺序将客观系统的材料编成教材。而青少年道德教育既然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来开设,那么,它也应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1)与社会有关的内容包括像合作、公民权利和义务、公共精神、慈善和考验、尊重他人、社会公正、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劳动的尊严等;(2)与自我或个人有关的像真诚、诚实、守纪律、勇敢、善良、容忍、自尊、自我完善等;(3)与国家和世界有关的,如爱国主义、国家意识、忠于领袖、和平公民、国际理解、人类皆兄弟思想、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思想等。毋庸置疑,这些因素要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但这些道德知识领域涉及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很难找出某些固定的材料编成教材。所以,道德教育的内容应按照要传授的德目,而不是按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来编制。如果我们非要编制正规的教科书追求知识的科学化、系统化,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效仿科学知识教学方法,把道德教学等同于知识教学也就不足为怪了。 方法论上的迥异。根据以上论述,目标与内容特点上的迥异,也必然要求方法论上的不同。因为任何方法对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过程和教学目标都是高度依赖的。“即使是最好的锯子,如果被当作锤子来使用,也是无济于事的。”科学化浪潮推动了技术化教学的发展。如果说技术化的教学在其他知识教育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的话,那么将其简单地用于道德教学,那就是把锯子当锤子使用了。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令人沮丧的效果已证明了这一点。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中国,道德从来就是“做人”的学问。传统伦理精神强烈的入世态度决定了实践在道德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行动履行人伦关系的要求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格的磨炼落实于人生或现实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道德的目的就是“生活得好”、“行得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性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特征。与智育不同,道德教育主要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青少年过上一种好的、健康的道德生活。过一种好的道德生活就意味着现实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信念。由此,道德教育过程不仅要求青少年积极的理智参与,而且更强调通过青少年自己的活动来获得和实现道德价值。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不仅要培养认知的方法,还要有陶冶情感和训练行为的方法,而且后者的地位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