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自我同一性问题及对子女心理成长的影响 李闻天 赵旭东 缪绍疆 那些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属于同一性延缓类型的知青在过渡到成年期后开始忙于自身的完善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他们对于子女的情感连接不会太过紧密,而使家庭处于相对高分化的状态,子女的情感和理智能够得到较独立的发展。但是也有可能因为对于事业过于投入而忽视家庭,和子女的关系疏离,对其亲情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如忽视亲情的重要性等。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知青在青年发展时期所遭遇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如果过渡到成年期后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就有可能在其组建家庭后仍然影响着子女的心理成长。知青子女现大多已经成年,如果在其成长过程中未对心理健康问题引起足够重视的话,那么知青子女将会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这需要心理工作者们提高警惕。 原载《当代青年研究》(沪),2009.3.6~11 国外残疾儿童虐待研究与预防 张福娟 王庆 对残疾儿童虐待事件研究的一大争论,在于残疾与伤害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是残疾导致了虐待,还是虐待造成了残疾。尽管多数研究均表明,残疾儿童受虐待的概率远高于正常儿童,但也有文献指出两者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残疾与虐待并不存在实质性联系,即便在持前一个观点的研究中,对于流行率的分析也并不一致。有学者指出,结果的差异来源于被试群体的选择以及信息搜集过程中的偏差。在不同的被试群体中,残疾儿童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别,并不具备充分的代表性,因此影响了结果的推论。基本信息的缺失也是导致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程序上的缺陷,如在对儿童伤害事件进行登记时并不要求记录儿童的残疾状况等基本情况,从而遗失了大量宝贵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记录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所致。因此,信息搜集程序的完善及相关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显得必不可少。 原载《青少年犯罪问题》(沪),2009.2.45~49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研究 张丽华 张索玲 侯文婷 随着青少年年级的变化,其自尊各维度上的得分也在不断变化。在社会认可和自我胜任感维度上,五、六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学生,即六年级和初一是转折阶段,即中小学衔接的阶段,这意味着青少年所处环境的变化。由小学升入初中后,每个青少年都要重新适应新的学校环境,都要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都要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而处于不适应期时,青少年必然会对自我价值产生消极的评价和体验,从而导致社会认可和自我胜任感下降。不难预料,适龄儿童进小学、中学生进大学、大学生读研或走向工作岗位等,环境的较大变化往往会导致其自尊发生波动或转折。在归属感和重要感维度上,初一学生得分都是最高的。五、六年级和初三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初一学生。六年级和初三学生都面临着升学,对于他们即将升入什么样的学校,将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和同学,这一切都是未知的。这使得他们失去了归属的方向,从而导致其归属感的下降。 原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大连),2009.2.56~58 服务学习: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 彭华民 陈学锋 高云霞 在中国内地推广服务学习不是短期工作而是一个需要制度化的过程。大学已经建立了多种学生志愿服务社团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如何将服务学习与现有的志愿服务社团以及社会服务活动有效整合,以及如何将服务学习与大学教学体系有效整合,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建议:1、在大学中普遍建立服务学习课程,培训大学各个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扩大服务学习教师队伍,发展本土化的社会服务模式。2、大学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大学和社区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3、深化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对象。社会中的流动儿童、流浪儿童、贫困儿童、残障儿童等更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需要发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使更多地弱势群体受益。4、开展服务学习需要经费支持。这个课程具有学习和服务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大学中分属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管理。如何协调这两个部门获得持续的支持,仍是服务学习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原载《中国青年研究》(京),2009.4.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