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所日本私立大学学生的就业意识调查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于泳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北京 100081);木村裕,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东京 162-8644)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通过对日本关东地区三所私立大学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当前日本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的认识几乎没有性别差异,日本大学生在就业时受到父母的影响较大,在择业标准上日本大学生比较看重“能发挥能力”、“人际关系好”、“工作稳定”、“能自我实现”、“工资高”这五个因素。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9 年 07 期

字号:

      日本自1997年废除就职协定以来,有关大学生的就职行动及就业意识的调查研究和论文相继出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就职协定废除前后大学生就业意识和行动的变化”。室田和若月二人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就职协定废除后大学生的求职活动变得更加早期化和长期化[1]。第二,“以性别为视角对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行动开展的研究”。在日本,随着女性的高学历化和男女雇佣均等法的落实,虽然在能力发挥这一观点上男女之间没有差异,但是对“意识到需要求职的时间”的调查发现,女性比男性更早,投入的就职活动也更多[2]。第三,“父母对于大学生就业意识和活动的影响”。

      在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以后,企业采用新雇员的意愿降低,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采用量减少,开始重视新雇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并实行常年招聘的方针,大学生的就职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就职环境的变化,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对工作的意识也发生了改变。特别是从20世纪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学毕业无业者(包括即使毕业了也不想就业;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才好;从事短期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或不受教育、不参加劳动也不接受职业培训的人),以及大学毕业生就职后早期离职率的升高等现象,已经成为当今日本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当前日本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行为与就职协定废除前后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的高校中70%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学生是日本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因此,本研究以日本三所私立大学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日本关东地区所在的W、K、S三所私立大学共344名本科生,其中无效问卷5份。男224名,女114名,还有1名性别不详,平均年龄为20.16岁(SD=1.468)。

      问卷全部在三所大学内发放。W和S大学为课上实施并当堂回收,K大学中午休时间由学生回答,当日回收。调查时间为2007年11~12月。

      问卷由个人信息、对就业的认识、就业取向、就业时的自主性、择业标准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1)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级、院系、所属大学等个人基本情况。(2)对就业的认识:包括“大学毕业后就业非常重要”、“大学毕业后应该就业”和“就业对人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三个项目。(3)就业取向:提供了知名大企业、中小企业等规模不同的单位和行业,考察大学生毕业后希望就职的单位和行业。(4)就业的自主性:问卷提供父母、朋友、老师和社会舆论以及自己五个选项,以考察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重视谁的意见。(5)择业标准:由兴趣、人际关系、收入、工作环境等和职业选择相关的16个项目组成。

      问卷中的2~5部分均采用利克特5点量表法,要求调查对象对所列项目的重要性进行评估。1为完全不认同,5为非常认同。

      二、调查结果

      (一)对就业的认识

      对就业认识的三个项目进行了4(年级)×3(大学:W、K、S)×2(男、女)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各项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方差分析显示,“大学毕业后应该就业”这一项目有显著的主效应(F=2.560,p<0.05)。多重比较后发现,在年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在该项目上,4年级的学生和1、2年级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1年级生:p<0.01,2年级生:p<0.01)。由此可以得出,认为大学毕业后应该就业的人数,4年级明显多于1、2年级。

      表1 对就业的认识各项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项目M SD

      大学毕业后就业非常重要4.19 1.020

      大学毕业后应该就业3.87 1.118

      就业对人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4.30 0.872

      (二)就业取向

      首先,就各项目的平均值来看,评价最高的是“有自己想做的工作的话去中小企业好”这一项目(M=4.05、SD=0.897)。评价最低的项目是“想自己开公司”(M=2.32、SD=1.271),比“回家乡就业”的平均分还要低(M=2.87、SD=1.305)。

      其次,对各项目进行年级、大学、性别的多因变量方差分析,大学这一因素上存在着主效应,A为0.838、P<0.001。其他因素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著。随后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非大企业不去”这一项目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2.673,P<0.05);在“有自己想做的工作的话去大公司好”这一项目上,大学的主效应显著(F=3.100,P<0.05)。此外,在“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好”和“想回家乡就业”这两个项目上,大学的主效应显著(F=12.831,P<0.001、F=8.698,P<0.001)。特别是在“想回家乡就业”这个项目上,年级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F=4.183,P<0.01)。“想自己开公司”这个项目,存在着男女性别差异,根据平均值来看,女性大学生自己开公司的意愿显著低于男性大学生(女性=2.008、男性=2.401)。

      由于学年、大学学校上存在着显著的主效应,接着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发现,1年级的学生与3、4年级相比,一定要进入大公司的意愿更强,而回家乡就业的意愿更低(1年级对3年级:p<0.05,1年级对4年级:p<0.05)。大学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W大学的学生与K大学和S大学的学生相比,他们不考虑中小企业,一定要进入大公司的信念更强,回家乡就业的意愿更低。K大学的学生选择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意愿比其他两所大学更强。大学学校间差异比较的结果见表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