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质量趋势下行的原因及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史淑桃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党总支书记。(郑州 450015)

原文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依据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的抽样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下降的真实原因,主要是当前我国就业制度不完善和大学生就业公共政策缺位、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而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要做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政府要重点建立大学生的公共就业政策;高校要着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9)03-0168-04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制度背景与传统文化、大学生就业的价值倾向与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见表1)。[1](p72-73)每年各类毕业生的综合得分为15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即M1=a1D1+a2D2+a3D3,ai(i=1,2,3)为权重;其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时间得分为组成因素的综合平均数,即N1=(10X1+8X2+6X3+4X4+2X5)/X(X为总人数,X1-X5为各等级人数;劳动时间评分等同);其他13个指标都以比率为标准,相应比率得到对应分数;第14个指标中前①-④为正规就业,⑤-⑧为非正规就业。[2](p1-8)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调查方法与结果分析

      以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河南省某高校2001-2007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之所以选中该几届毕业生为调查时段,主要考虑到这几年正是高校大幅度扩招后毕业生迅猛增加,其就业质量变化可能是比较明显的时期。问卷要求毕业生只填写毕业后第一年的情况,以增加各届毕业生的可比性。问卷还要求学生以实名填写并详细列出自己的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等,以确保回答问题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0份(每届500份),收回2886份,其中有效问卷2688份,回收率82.46%,有效率93.18%,调查情况详见表2。

      表3 调查评价汇总表

      

      根据表1、表2可计算出每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综合得分,并作出2001-200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变化趋势图。(见表3和图1、图2)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下行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下降问题,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就业质量的变动是平稳的,其下降速度也是缓慢的,现实社会中有关就业质量的剧变问题,或许只是人们知觉的判断和心理作用的结果。其次,就业质量的下降是相对的,质量的相对下降和生活水平的绝对提高会同时发生。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学生和全国人民一样,其生活水平都有相对提高。第三,就业质量的下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摩擦冲突有时也是存在的,怎样保证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是西方各国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最后,要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的事实及其危害性。一般说来,能够接受实名调查并迅速反馈信息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比较优秀和工作比较顺利、满意的毕业生;联系不上或者没有返回问卷的学生,大多可能是工作不太如意。如果这种判断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下降可能会更加明显一些。就业质量下降的直接危害可能会减少人力资本投资,而最终必将影响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对于就业质量的下降问题,我们既不能渲染夸大、危言耸听,也不能泰然处之、熟视无睹,而应正视现实、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从统计数字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的具体原因为:一是收入水平相当或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学生逐年增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学生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实现自由就业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起薪和工资收入。教育大众化以后,学生人数增加和就业竞争加剧以及某些企业的恶意降薪,致使学生的起薪工资有所下降。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国营企事业单位加快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职工收入差距明显拉大,从而也可能引起毕业生起始工资的相对下降。二是没有享受社会福利、没有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劳动保护和劳动时间延长的学生比例明显提高。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和法制不完善,有些企业不讲诚信、违背道德及法律,想方设法转嫁成本和逃避义务,使用造假等手段减少投保人数和投保金额数量,或明或暗地减少劳动保护、延长劳动时间与增加劳动量,导致大学生的社会保证权益受损,名义、实际福利待遇与经济利益相对减少。三是专业不对口和兴趣岗位不匹配的学生有所增加,这一问题表面上看似“先就业后择业”所造成,其实质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结构脱节、就业渠道与信息的不畅通、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固守传统就业观念的结果。四是就业分层现象日趋严重。高校扩招前,毕业生就业的去向主要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1998年以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毕业生供给量猛增,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却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条件下相对萎缩,加上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迅猛增加,因而本科生进入国家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人数大幅度减少。所以,一部分学生涌向了大中型私营企业与三资企业就业,而另一部分学生却不得不在小型企业等非正规部门工作。在正规部门就业的学生,无论在社会地位、工作稳定还是福利待遇、工资收入、个人发展等方面均都远远优于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学生。而且,在我国现有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即使都在正规部门或国营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大学生,其收入待遇也会因部门的不同而差异悬殊。这是因为,当前我国部门或行业垄断依然严重,而经济效益的好坏总是和垄断地位联系在一起的。非常明显,大学生就业分层现象的加剧,既是其就业质量总体下降的原因,也是其群体就业的显著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