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社团组织功能浅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莉,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陈秀峰,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武汉 430081)

原文出处:
学习与实践

内容提要: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青少年社团组织凸显出其重要角色。在当前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中,青少年社团由于其自身的组织性、志愿公益性、弱独立性与强依存性等特点,其扮演的角色与功能与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仅能通过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传播政治文化来传递和推进政治社会化,还能通过对社会政治稳定的追求实现政治社会化。而为了实现两者更好的结合,需要积极构建政治化组织与社会化组织的和谐态势,加强青少年社团的能力建设以及保持政治社会化媒介传导的一致性等。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9)02-0137-05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国家职能转换、单位组织社会功能外化、自由流动资源的增加、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以及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作为新的社会活动机制的社团组织兴起和发展成为一种必然。在第三部门的视阈里,社团是独立于政治国家的领域,社团组织一般是民间性、非政治性、非利润分配性以及自治性的。然而在我国不同的是,由于国家与社会之间适度的张力关系,我国很多社团在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承担着必不可少的政治功能,我国的青少年社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在政治社会化中的角色和功能,不仅不能忽视,还亟须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发掘,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青少年社团的特质

      在我国,“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1998年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青少年社团是根据青少年需求而自发产生的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多元化发展进程中,青少年社团的大量涌现突破了传统的组织管理理念,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方面,正在成为发挥作用的重要媒介。

      从我国青少年社团发展的现状和程度来看,其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质:

      1.组织性。青少年社团不是一种非正式、临时的、随意性的聚会与活动,而是一个正式组织,是一个制度化的组织呈现。它意味着在这一组织内部,有一套内部章程制度的设立,有明确的角色和任务的分配,有相应的责任等级体系,以保证每个成员的行为与组织目标相符合,有目标准则用于评估和检查组织的活动和成果,还有相应的运作程序、管理制度、战略规划等。虽然与政府和企业相比,很多青少年社团的组织性相对松散,较少官僚化和科层化,组织内部的职权与权威也主要来自认同,责任与义务都没有很大的强迫性,但不容否认的是,它是一个内部体系完整的组织,能够开展经常性和持续性的活动。

      2.志愿互益性。这是青少年社团最为显著的特征。青少年社团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是利润动机,也不是权力原则,而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互助主义。青少年社团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志愿精神,通过社团组织成员的志愿互助活动,实现组织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比如形式上常见的青少年爱心社、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沙龙俱乐部等组织,大家不仅能沟通信息,相互学习,培养自身在社交、表达、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还传递社会与学校对青少年的成长要求,并通过这些灵活有效的组织方式使这些要求变成青少年个体的自觉行为,起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

      3.弱独立性与强依存性。从法律上来讲,青少年社团一般具有法人地位并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它一般不受政党、政府和社会集团的控制,也不是政府机构或附属部分,具有独立管理的权利和能力,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决策和行动,不受制于任何人或任何其他机构。但是在中国,发展社团及其他非营利组织的指导思想主要遵循的是法团主义思想。法团主义强调集体利益或社群利益超越个人利益,主张社团组织数量上的有限性和结构上的非竞争性,主张社团要么由国家直接组建,要么获得国家认可而具有代表地位的垄断性。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中国许多社团包括青少年社团的组织独立性差,带有明显的依附色彩。调查发现,青少年社团对政府和共青团组织的依赖严重。社团渴望从政府和共青团组织获得更多的资源,其经费很大部分来源于他们的支持,社团与政府之间的“庇护”关系严重。因此,造成现实中一些青少年社团因政府的支持而发展,又因政府的不支持而解散。而另一方面,它的这一特点又凸现出其政治社会化的强大功能。

      二、青少年社团在促进政治社会化中的角色与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就个体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互动中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形成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人格和政治参与行为的辩证过程;就社会而言,它是指政治体系经由各种途径,使社会成员逐步具有合乎其要求的共同的政治准则、政治价值和政治认同等的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政治社会化要成为一个现实的过程,必须经由一定的社会化媒体,采取一定的实施方式。政治社会化的实施方式从根本上说,乃是政治文化的传播方式,是通过各种政治社会化的媒体传播政治文化。概括地说,凡是能够直接或间接携带和传播政治信息的结构,都是政治社会化的媒体,都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少年社团作为中国公民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团体组织,其扮演的角色与功能与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推进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1.通过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促成政治社会化

      角色是社会地位或社会期望与个体能力相统一的产物,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政治社会化的显著标志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的政治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学校阶段,虽然一个人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基本成熟,但是毕竟学校远离社会利益的纷争,青少年在学校外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社会利益矛盾的影响。迪韦尔热认为:“思想意识的传布不能采取直接的方式,只能反复灌输一些无意识的行动方案”。[1]实际上许多国家很重视课堂之外的具有“隐蔽”特征的政治社会化教育方法,而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则很多是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完成的,社会组织对政治角色的最终定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社团作为一种社会性团体组织,是在特定目标指导下,与家庭、学校生活等相补充的、有着一定组织章程和结构形式的人群的有机结合体。中国的青少年社团不论是官办性的还是民办性的,不论是娱乐性还是教育性的,不论是学术性还是经济性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其组织形式或松散或紧密,但作为个人自愿参加的组织,往往在政治角色的形塑上起着某种强化的作用。一方面,青少年社团作为公民社会的非官方公共领域,其所追求的是“私人领域中关注公共事务的那一部分”,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内蕴着理性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青少年社团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所内蕴的自由自愿以及制度化的价值取向事实上构成了公民政治社会化中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理念的基础。[2]帕特南也认为,社团组织的发达是形成良好社会资本的重要原因,这种社会资本本身包含着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3]青少年社团通过集体的信念、价值观和群体的规范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有能力要求群体中的每位成员遵守这些标准中体现的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有的甚至还可能改变个人的政治取向,使之成为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政治成员。正如斯通指出的:“个人政治定向的许多方面都是从那些不是明显的政治性社会境遇中产生出来的。”[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