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青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扈远仁 唐永进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原文出处:
云南学术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热爱的深厚情感。这种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与为祖国事业献身的精神是内在统一的,它使人们自觉承担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维护祖国的团结和统一,献身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是人们评价个人和社会道德的重要尺度,成为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我们今天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把已深深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理构造之中,对国民的观念、行为起潜移默化作用的传统美德作为重要内容。

      一、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内容十分丰厚。其中既有不利于社会进步的野蛮的奴隶道德和落后的封建道德,更有利于社会协调发展的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具有人民性、民主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道德遗产。正如罗国杰先生在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所说:“在伦理学意义上,所谓人民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多少代表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愿望和要求;所谓民主性,就是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多少调动或有利于发挥绝大多数人自觉履行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社会义务的积极性;所谓革命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多少促进或有利于旧社会关系的瓦解和新社会关系的建立;所谓科学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多少正确揭示或说明人类的社会道德关系或它的某一方面。”这类具有人民性、民主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道德遗产经过改造、加工,无疑是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为:

      1.主张在群体的人伦关系网中揭示个人存在的意义,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重人伦关系的教化作用。儒家“亚圣”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并提出了调整这五类关系的道德原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以立生”。在这里,“义”主要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则主要指个人利益。“以义制利”实际上是一种植根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2.崇尚“威武不屈”、“精忠报国”的高尚气节,推崇民族正气的爱国主义情感

      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十分重视个人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推崇“威武不屈”、“精忠报国”的高尚气节。儒家创始人孔子自我操守高洁,倡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见义不为,无勇也”,“匹夫不可夺志”等精神;孔子的后继者孟子更明确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强调“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要求人们“持其志”;《易传》则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光辉思想后来被正直的封建官吏、正派的思想家继承并弘扬:著名将领岳飞屡抗外敌入侵,以鲜血和生命“精忠报国”;宋代名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并在积贫积弱的宋代力主改革;文天祥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亲历危难,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明末顾炎武则以天下为己任,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超越封建社会而至今仍放射着光辉的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将激发当代青年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3.强调正确认识“人性”,倡导“仁家”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重对“人性”的阐发:孔子明确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他看来,人性在初始阶段偏重于自然之性,因而极为相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受不同环境、不同教育的影响,人性就产生了差别,有的还相去甚远。孟子则认为,可爱的行为、人品叫做善,“好善优于天下”,“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孟子还指出,“乐善”是社会中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际关系必须具备的起码道德和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这种对“人性”和“善”的认识显然是较为进步的,在今天看来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揭示了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倡导“仁”,并把它作为其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人我关系的准则,在“我”与人的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仁爱”思想实质上是对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的原始人道主义的发扬。孔子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命以时”,主张薄税敛、省刑罚,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尽可能减轻人民负担,反对过分地压迫和剥削;孟子则告诫统治者要“体察民情”、“为民父母”。指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就是说,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卿大夫、士庶人,都必须胸怀“仁爱”之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4.提倡并身体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君以民为贵,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师敬长、抚贫怜弱;主张仁、义、礼、智、信;倡导温、良、恭、俭、让。要求人们以修身养性为本,以社会稳定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我做起,在实现父子、夫妇、兄弟、妯娌之间和睦相处的基础上,尽到自己对社会的义务,以使社会在稳定中生存和发展。这类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其实质而言,既是人类进行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以及自身繁衍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或曰基本道德),它们是在一定程度上正确揭示或说明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道德遗产。

      二、如何对青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