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迁的30年,也是青少年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30年。在青少年思想观念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变化过程中,青少年思想观念既呈现出发展演变的连续性,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代际互换的特点。根据近30年来我们对青少年思想观念发展演变的追踪调查研究,我们以10年作为青少年思想观念发展演变的时间段,把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思想观念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冰火两重天:1980年代至1990年代青少年思想观念的代际特征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青少年思想观念急剧变化,青少年思想观念既有过思想束缚被解除的兴奋、轻松和积极的愉悦,也有过对过去的反思、批判和对前途的迷茫;既有过对社会的反叛、矛盾、对抗和冲突,也有过对社会的消极、顺应和回避;既有过盲目崇尚时尚、非理性地要求和个性的张扬,也存在着对传统的承接、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最终还是回归理性、回归现实过程。 1.思维方式从宏观转向微观 20世纪80年代的青少年对整个社会、人类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探求精神,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喜欢抽象的理论问题,他们习惯于从宏观、整体上思考问题,习惯在理论书籍和专家权威的经验中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武器,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进入90年代后,青少年更习惯于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注重对现实具体问题的解决,在具体现实的人生中寻求生活的有益启示。关注视野从国家大事转向个人生活领域,从抽象理论问题转向具体生活问题,从国家哲学转向生活哲学、人生哲学,谋求实现个人发展。 2.人生目标从崇高、理想转向现实 20世纪80年代,青少年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怀抱着改造社会的强烈理想,以“救世主”的身份投身社会运动,与社会发生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冲突甚至出现叛逆与对抗。90年代以来,青少年在现实利益的追求中找到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认识到个人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个人发展摆脱不了现实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更强调适应社会,发展自我。青少年从比较注重理想和追求,到比较注重现实和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宏观长远的理想生活,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即使是追求理性和知识,也同时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他们接受现实,把现实作为一种前提条件,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人生目标世俗化、短期化和功利化的倾向,追求美好个人生活成为青少年较普遍的人生理想。 3.价值取向从单一、社会本位转向整合、兼顾社会与个人 社会本位或整体主义价值取向是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初的青少年对这种价值取向提出了强烈挑战,但他们在行为选择上依然受社会本位观念驱使,80年代中后期青少年对社会本位或集体主义观点采取了矫枉过正的态度,竭力鼓吹“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90年代青少年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发现了个体独立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了以个体能力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在价值取向上,他们努力使自己主体选择不与社会规范发生正面冲突,选择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他们既不是完全以为社会贡献来考虑自我价值取向,也不是完全脱离社会市场需要,以绝对自我导向来确定自我价值,而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兼顾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但基础在个人发展。 4.价值评价从严格、绝对转向宽容 20世纪80年代以前,社会价值观念具有绝对性、严格性和单一性,80年代的青少年对这种社会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不断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对社会进行评价,同样,社会也以其高期待和高度重视关注和评价青少年的新变化,社会的变化为青少年提供了价值源泉,青少年的敏感和情绪化的表现又像镜子一样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嬗变。在这种冲突的融合、裂变、整合的过程中,青少年价值观念呈现出相对性和多元性的倾向。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开放,青少年的个人视野逐渐拓宽,价值评价更为宽容,一些大学生甚至对“婚前性行为”和“多角恋爱”也采取相当宽容的态度,多种价值观念并存,多种不同个性自由发展。 5.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盲目、服从转向理性参与 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家在青少年的眼中是神圣的,是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80年代的青年喊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表现出服务祖国的强烈愿望。90年代青少年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相比起个人的发展,国家的要求是置之次要位置的,对国家的忠诚也是有条件的。90年代中期以后的青少年,在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趋向理性,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时,力图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整体框架下。 6.学习观念从积极、求知转向复杂实用 20世纪80年代的青少年对整个社会、人类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探求精神,具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烈使命,他们积极寻找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他们的学习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萨特热”、“尼采热”等一个又一个的文化热是当时青少年求知热的真实写照。进入90年代,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青少年的学习观转向实用,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能谋一份体面的工作,能赚更多的钱,生活上更优越一些,在专业、课程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考虑是它的实用性,工科和与经济高度相关的专业成为他们的首选,有用的科目才会去认真学习,考证热一度风靡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