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卡片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大学生对涉性问题的评价模式研究

      彭瑾 王宏波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涉性问题的评价中,存在着评价过程与评价结论的区别。评价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是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把握。而评价结论则是这一认识活动的结果,是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看法。要了解主体的深层价值观念,必须从评价过程入手。一方面,只有在评价过程中才能了解主体深层的价值观念。评价过程中体现着评价结论形成的深层原因,其核心正是主体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评价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对评价过程的研究本身也是对价值观念的动态研究。而多数现有研究实质上是建立在评价结果基础上的研究,只能描述大学生性观念的总体趋势。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性价值观念,需要对大学生评价涉性问题的过程展开研究。本研究通过研究大学生对涉性问题的评价过程,建立大学生对涉性问题的评价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思路。

      原载《青年研究》(京),2009.1.58~66

      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式的探讨

      张海燕

      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离异家庭大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必然会给个体自身带来各种各样的挫折、压力和挑战。为了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应该向其提供更加广阔的活动场所和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使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发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如举行各种社团活动,进行各种竞赛等,都是增进他们交往,加速他们社会化过程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亲密层缺失,为弥补这一缺陷,要帮他们建立较好的角色层,除了正式的社会支持网,在一些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中,要尊重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同伴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由于大多数离异家庭大学生是离家在外求学的,与他们交往最多的是同学和老师,同学和老师的支持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师爱以及同学之间的友谊可以补偿因家庭残缺而引起的人际交往的不足,使他们学会交往,健全他们的人际交往角色层。

      原载《青年工作论坛(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济南),2009.1.61~63

      “推拉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增权”途径

      李佳婧 王苍龙

      家庭拉力的作用主要是指对和睦家庭的向往和对残缺家庭的弥补尝试。对于残缺家庭的孩子来说,和睦的家庭是埋藏在心底的神圣向往,这是家庭对犯罪青少年最重要的拉力。他们虽然对单亲现实不满,但却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父母之间的缝隙。“正轨”的情况是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企图用自己微薄的成功换取家庭的完整;“越轨”的情况则是误入歧途,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也许只是一种对不良家庭环境的替代性发泄,将对家庭矛盾的不满转移到犯罪的现实行为中,他们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触犯法律,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感觉不到家庭的拉力而进行的偶发性犯罪。此外,其他青少年的和谐幸福的家庭可能会对残缺家庭的孩子产生影射效应,令其感到尴尬和自卑,可究其根本,青少年依然承认并渴望家庭的温馨和美满。

      原载《社会工作》(南昌),2009.1下.46~49

      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及其影响因素

      王风霞

      研究表明,网络游戏使用者接触攻击性游戏30分钟到1个小时,与非网络游戏者相比,内隐攻击性显著。同时,电脑游戏中的攻击性词汇会在个体无意识状态下激活大脑中有关的攻击性概念,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增加这些概念在随后情景中的可通达性,提升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另外,对网络游戏成瘾者的研究发现,他们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相比,外显攻击性没有差异,但内隐攻击性与自我的联系更加紧密,即对自我的描述中有更多攻击性的词汇,同时对攻击性持有更加积极认可的态度。若长期反复接触攻击性网络游戏,就会逐渐发展出长期的、稳定的攻击性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会自动地影响个体对新的事件做出攻击性的解释。进一步推论,若个体对他人行为做出攻击性解释之后,通过攻击性相关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时,有可能形成攻击性的内隐人格特征。

      原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9.1.16~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