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青年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其总体判断

作 者:

作者简介:
邓希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青年研究所,北京 100089 邓希泉(1974-),男,湖南湘乡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

原文出处: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青年民间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青年群体的又一处精神家园,是青年社会参与的新兴平台,积极服务于青年的就业创业,是弱势青年群体利益维护机制的重要内容,是青年对外交往的重要途径。民间青年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是当代青年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的鲜明反映;给青年成长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给共青团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远大于挑战;高度关注民间青年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尽量消弭其负面影响,使民间青年组织更好地为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服务。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2.2,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08)04-0038-04

      改革开放初期,民间组织在我国就已经开始兴起。民间组织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公众与政府的高度重视,缘于3个历史事件。第一个是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第二个是公民社会理论的探讨和广大公众的社会参与热情与行为,尤其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第三个是近年来国际上的“颜色革命”中民间组织的破坏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间组织在组织数量、参与人数、活动范围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当前,青年群体在民间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从中获得了社会化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青年逐渐成为民间组织成员的主体,青年在组织者或领导者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大。同时,以青年自组织为主体的民间青年组织大量兴起,成为民间组织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从对青年的影响来看,民间组织在满足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促进青年的就业创业、帮扶弱势青年群体以及促进青年事务的发展等方面,都对政府的青年工作和青年事务起到了辅助和弥补的作用。民间青年组织又是青年组织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青年工作体制的新内容和新领域。

      一、民间青年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从主体方面来看,主要缘于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民间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种在青年群体中不断扩展的发展过程。同时,青年公民意识的强化,以及互联网和手机等科技文化手段的迅猛发展,推动着青年自组织为代表的民间青年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不同青年群体的需求,推动了社会建设中以青年为工作对象的相关工作。

      (一)民间组织成为青年群体的又一处精神家园

      当人们对于安全、温饱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转向对归属、社会参与和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当前,青年群体不断分化,青年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集中表现为关注自身发展与实现自我价值。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几年以青年为对象的全国性调查中,“在贡献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列为青年人生目标的首位。民间青年组织不断成为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舞台。民间组织成为当前青年群体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据“绿家园”的组织者汪永晨介绍,该组织的成员及其所招募的志愿者,其中的大部分人收入有保障。他们之所以参与民间组织,主要就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民间组织又是针对社会的强烈需求而成立的专一性组织,以文艺、理论、娱乐、体育等为主题的民间组织蓬勃兴起,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青年精神文化方面的多种需求。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北京的外来打工者义务演出,为数十万打工者送去了精神文化食粮。

      (二)民间组织是青年社会参与的新兴平台

      青年是社会中合群性和归属感最为强烈的群体,对社会有强烈的皈依感,又有强烈的社会参与热情。但是,青年群体参与社会事务的途径一直比较狭窄,不能有效地满足青年的社会参与要求,也不能有效地促进青年与政府的互动。进入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青年的社会参与热情日益上升,社会活动越来越频繁,广度与深度逐渐加强,空间与时间不断延伸,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兴起和发展的民间组织适应了他们的这种需要,日益为青年的社会参与、政治参与提供新途径和新载体,成为青年在家庭、单位和政府范围之外的表达自己意愿的工具和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有效平台。这个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丰富和满足了青年强烈的社会参与愿望,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和更广阔的领域中促进了青年的参与,青年通过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

      民间组织秉持济世救贫、服务大众、社会公平、自主自愿、关爱人与自然等价值理念,在青年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同,并付诸于实践,促进了青年群体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青年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参与社会的行为更加具体,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并亲身体验。当前,青少年群体明显增强的环保意识和日益内化的环保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环保类民间组织积极努力的结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积极治理沙尘暴、森林砍伐、流域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环保组织的积极关注。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之后,我国政府承诺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自此,在一批双边援助机构和国际民间组织的支持下,我国环保类民间组织发展非常快,过去10年间,我国出现了约100个非政府环保组织,200个学生环境协会和数千家由政府组织的NGO。以梁从诫创办的“自然之友”为代表的民间环保NGO在2003年SARS暴发之后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促成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的启动。重庆市的环境志愿者协会发布了与三峡工程有关的生态问题报告。以团组织为主推出的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环保活动,在众多民间组织的促进下,有力地增进了我国国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广大青少年的环保实践日益自觉。

      青年通过民间组织向各级政府提供建议和信息,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起到了一种民主监督的作用,有利于政府建立民主监督机制,从而又有利于青年群体进一步发展公民意识,使青年参与社会的主动性更强,效率更高,作用更加突出。与此同时,政府正在逐步通过民间组织来加强青年事务的管理,改进政府对青少年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好地贴近并切实服务于青少年。上海市政府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实效。近几年,上海市成立了多个非盈利社会工作团体,组建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招募志愿者,通过“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有效机制,初步实现了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有效覆盖,创新和完善了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和管理的工作队伍与长效机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