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海啸、地震、飓风、暴风雪等全球性的生态灾难频繁发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道德观念,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的21世纪人才,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拼资源、拼廉价劳动力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战略转变的关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也是时代赋予我国青少年德育的重要课题和重要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的历史演变过程,人的欲求的无限性与自然界满足人的欲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贯穿这个过程的始终。21世纪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科技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消费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因此,倡导生态道德,发挥生态道德的调节或抑制这三对矛盾作用,促进发展、科技、消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共荣,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全新的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是21世纪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意义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社会的可继续发展为目标,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的生态文明的社会基础,是人类社会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及子孙后代的共同愿景。 生态道德旨在调节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道德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思想源泉。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能带动和加快全体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转化。文化反哺的概念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的,即在急速社会变迁的推动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代替旧的是有历史必然性的。原先处于被教化地位的晚辈,反过来充当起教化者的角色。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伍志鹏和伍汝辉用《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对我国西南地区415名教师和432名中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成年人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并不比青少年占优势[1]。因此,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教育,对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素质与生态道德意识的提高具有反哺的积极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对培养21世纪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此起彼伏,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的。21世纪是生态文明世纪,人类社会必将反思和修正发展模式,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生态文明素养和青少年生态道德。当代青少年是21世纪美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对青少年进行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个人价值,因为生态道德意识和能力是青少年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对推动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从小学到大学,“填鸭式”教育忽视了青少年心灵的培养,忽视了青少年与现实社会、与大自然的交流互动,青少年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环保知识严重缺失。学生的学习形式是从课本到课本,学习的内容也是呆板陈旧的课本知识,学生由各具鲜明特色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变成了身心疲惫、情绪烦躁的“考试机器”,所以,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 《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地提出,应该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支持环境发展的态度、价值观、树立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目的[2]。近年来,许多学科的新教材也在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方面作了有意义的尝试,可以说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对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 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伍志鹏和伍汝辉的上述调查结果还表明:中学师生环保意识的认知明确,76%的中学生知道“环保”是指防止自然生态恶化,保持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应同时进行;83%的中学生知道环保的价值和意义;94%的中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环保基本方法,如不乱扔垃圾,不向江河排放污染物,不吃野生动物等;98%的中学生愿意参加环保活动。但是调查也显示出:主动参加环保活动的中学生不如人们想象的多,只占55%;另一项调查也显示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未充分形成环保责任感,表现出较强的‘政府依赖感’。”[3] 调查显示:青少年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是明确的,对参加环保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是认可的,但是较强的“政府依赖感”,也提示我们在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意识的同时,要重视提高青少年的生态道德实践能力和行为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