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
沈德立,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惠霞,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教授,博士;白学军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天津 300074)

原文出处: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心理健康与素质的概念,构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总体水平相当好,存在各类心理健康素质“低水平”的人数百分比很低(1.2%~3.5%);这些素质随年龄而变化,并受青少年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9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8)05-0071-05

      心理健康素质是我们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本文介绍了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及对今后研究的启示。本课题以我们在国内首次提出的心理健康素质概念及其结构为基础,以自行编制、信度和效度较高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为工具,对全国六大行政区23个省市自治区13个民族51,399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心理健康学理论建设的需要。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多重视心理机能、心理健康研究,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又多注重心理状态,即多为现状研究。本课题则深入到心理健康的深层次,探讨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建构,从而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理论得到提升。

      2.拓展了心理健康概念的研究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的心理健康研究,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人展开的,所完成的只是心理卫生工作的后两项任务,即如何早发现、早诊断心理问题和预防精神疾病,而对于心理卫生工作的第一项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即让健康者更加健康的研究却很少。本课题旨在面向全体青少年,探讨其心理健康素质,从而拓展了心理健康概念的范畴。

      3.与“积极心理学”思潮不谋而合。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1],现在,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本课题的最终目的是为素质教育提供依据,为青少年健康发展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因此,其总的方向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方向,是使全体青少年生活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研究。

      (二)实践意义

      1.本课题立项的宗旨就是要体现心理学的应用价值。社会实践是心理学研究的生长点和研究结果应用的归宿。心理学研究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具有生命力。人们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心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但只有将已发现的规律应用于活生生的人的心理研究,才能显示出它更大的价值。我们的课题以每个国家都关心的青少年人群为研究对象,以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为研究主题,研究结果将直接用于青少年,考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因此,它既是一项重要的理论研究,同时更是一项重大的应用研究。

      2.心理学研究要为社会服务。在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心理学、心理健康研究要为此做出自身的贡献。因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人。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健康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心理健康的重要元素则是心理健康素质。本课题探明了心理健康素质的含义和内容,可以据以制订各种教育和培养措施,使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的人都形成心理健康素质,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本课题采用边研究边应用的策略,已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显示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在我们先后举办的10期“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34所高校共660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受了系统培训)中,不断地讲授、讨论我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理论以及根据我们的理论对大学生、青少年的培养教育方法。通过与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各高校的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共同探讨,我们已经看到心理健康素质在理论上值得探究,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工作。

      二、研究过程

      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探讨。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内涵、理论框架是本课题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特别是理论建构。我们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13位专家进行了多次研讨,并对3,100余名学生、教师、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素质问题的访谈研究。在此基础上最后达成了共识。

      第二阶段,确定研究方法并编制量表。理论建构基本成熟以后,需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选择了测验法。测验法中最繁重的任务就是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工具的制作。我们先后组织过三次研讨会。此后,大约经过一年半时间,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编制成量表,先后在北京、天津、广州、武汉、重庆等地组织两次量表的预测,反复修改并完成最终取样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

      第三阶段,全国调查。这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人数众多、需要很好计划、细致进行并确保数据质量的工作。经过周密思考和反复讨论后,我们确定取样年龄段主要为初、高中学生,但上下可延伸到大学和小学高年级。以全国各大行政区的地域人口分布为依据。取样人员为来自全国24所高校的30位心理学工作者,他们都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的身份参与工作,以保证对取样的认真负责。最后我们共采集到来自全国六大行政区的23个省、市、自治区的51,399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调查数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