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良心:青少年道德养成之根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志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青少年道德养成,根在良心。良心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是人们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的心理活动。为人最可贵的是良心,做人最要紧的是守护良心。良心如同道德的卫士,在人们的行为之前、行为之中、行为之后具有三层护卫作用。守护良心贵在心之“四良”: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牢固的内在统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必要加上守护良心这一课,注入讲良心的要求和内容,引导青少年在“四心”的根基上学会做人,进而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青少年道德养成,根在良心。

      汶川大地震中有一则感人的故事:2008年5月16日下午6点半,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100个小时,救援官兵从什邡县汉旺镇坍塌的废墟里抬出一位虚弱得已昏迷的受难者,名叫刘德云。人们吃惊地发现,他的左手腕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句话:“我欠王老大3,000元。”他告诉女儿:“如果出不来,手腕上那句话就是留给你的遗嘱。”一个突然遭到灭顶之灾的人,濒临死亡时留下的遗言竟是告诉子女替他归还欠债,可见欠债还钱的诚信已多么深地植于他的内心。还了欠债,心灵就能得到安宁,死亦无愧于人;有债未还,则愧疚不安死难瞑目,是这颗善良的心给了他临终也要实践诚信的力量。这种崇高的德行,令人起敬,也使人们从中感悟到良心在道德养成中的力量。

      另有一则动人的故事:广西南宁市二中一位名叫覃鑫的学生,2004年高考以899分的高分名列广西文科第二名,被北京大学录取。一生产营养品的商家闻讯找到她家,提出拍一组她因使用该商家生产的营养品和介绍的学习方法而获得高分的片子,答应一次性付给她“广告费”10万元。虽然她家经济窘困,全家每月就靠58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上大学的7000元费用全靠向亲友筹措,可是她却毅然拒绝这一高额“广告费”的诱惑。她说,自己从未使用过这个商家生产的营养品和介绍的学习方法,接受做这样的广告,就是帮助这个商家欺骗消费者。“如果拿了这个钱,一辈子良心上都过意不去。”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良心在青少年道德养成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良心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

      什么是良心?良心是宇宙间人类所独有的精神家园,是存于人们内心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孟子说:“仁,内也,非外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个心即为内在的良心。用今天的话来说,良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是人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融为内心的动机和信念的体现。良心是人们评价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帮助人们选择道德行为并进行自我道德评价。

      18世纪著名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内心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人们的良心。

      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固然离不开教诲、疏导与熏陶,但外在的一切教育终归要在养成内在的道德准则和自我评价上见功效,通过良心实现道德的升华。为人最可贵的是良心,做人最要紧的是守护良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在正心,正心也就是要端正良心。心不正,何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良心的人。良心存则道德兴,良心常驻则道德高尚,良心蒙尘则道德衰微,良心泯灭则道德沦丧。

      “文革”岁月把讲良心作为资产阶级人性论大加讨伐的荒唐已经过去,讲良心正在成为时代的新潮。如今,“对得起良心”已经成为人们表达善良心迹的常用语。有良心的工商户不搞假冒欺诈,有良心的建筑商不做“豆腐渣”工程,有良心的法官不会办冤案,有良心的公务员远离贪污腐化,有良心的教师不会误人子弟……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我们的党和政府都在张扬人的良心。温家宝总理的铮铮良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一个县委书记的自白》说:“党性就是良心,就是共产党员的良心。一个人连起码的做人良心都丧尽了,还讲什么党性。”

      人无良心,与禽兽何异?同没有良心的人讲道德,犹如石板上栽花,必枯无疑。所以孟子说:“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郭沫若说:“一个人最伤心的事体,莫过于良心的泯灭。”人生之幸,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良心。有位学者的感悟颇富哲理:“一百种理论的的确确不如一份良心。当我们在努力学习一百种理论和实践一百种理论的同时,绝对别忘记了还有一份良心要自己去实现。”

      生而为人,每天都要同他人、同社会打交道,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或顺或逆的事情。有的事也许不为人所知,相当私密,但却躲不过良心的审视。每当独处静思或午夜梦回的时刻,也就是良心靠灵魂最近的时刻,良心就会出来评判自己的是非善恶。纯净的良心,恰似一个温柔的枕头,枕着这个温柔的枕头,我们就可以无愧于心,安然入眠。

      良心是人们心灵的岗哨、道德的卫士

      一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离不开两种制衡的力量:一为道德,二为法律。道德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的精神力量。法律是强制的,对于危害社会和谐有序的违法行为,公检法机关可以依法采取拘留、审查、判刑等惩办手段。对于那些不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却没有触犯法律的行为,法律管不着了,就得依赖于道德的制衡。如果说法律是强制的力量,道德即是精神的力量。

      道德的精神力量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叫舆论,一个叫良心。

      舆论如同道德的法庭。《辞海》载:“舆者,众也。舆论即众人之议论。《晋书·王沉传》‘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用今天的话说,舆论即指群众的言论和态度。对于不符合社会公共规范却未犯法的行为,虽然不能诉诸法律,但可以诉诸道德。舆论好比是道德的法庭,群众的议论可以对人们的各种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评判。谁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就会受到舆论的非议和谴责。民间的形象语言叫“戳后脊梁骨”。发生不道德的事情自己缩手不做或劝告他人勿做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自诫或对他人的警醒:“这种事干不得啊,干了可要被人家戳后脊梁骨!”这就是舆论的力量。“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显示的即是社会舆论的最大威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