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还是缓解社会学危机: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转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严志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2007级博士研究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讲师。(福州 350001)

原文出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面临后工业时代全球化和个体化的挑战,社会学遭遇诸多危机,这场社会学危机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后现代社会理论范畴中的社会学理论从本体论上重建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认识论上进行了社会学理论视角的转换,从而完成了社会学理论自身的转型。较之于传统社会学理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以其反思性和多元论的特征,成为社会学理论解放和理论拓展的力量之所在,也为社会学危机的突围提供可能的路径选择。


期刊代号:C4
分类名称:社会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社会学危机:表现与原因

      西方社会学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在其成立之初,就肩负起描述、分析、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服务于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任务,社会学术语创始人孔德曾赋予社会学在科学序列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随着现代性的推进,社会学在经历种种辉煌与困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重新定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学“出现了一些其他学科没有出现的混乱”,[1](P1)默顿说日益学术化和专门化的社会学已经进入“慢性危机”状态。一位美国社会学家霍罗维兹(horowitz)在《社会学的瓦解》一书中说,社会学这门学科渐渐变得枯燥无味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即使社会学理论在欧洲出现了新的繁荣,但是总体来说,社会学理论在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上,很难说取得了成功,社会学在知识领域中整体性下滑的局面并没有得到遏制。[2](P8)

      社会学遇到的困难不仅体现在锐减的学生需求和研究经费资助、作为一门职业的低回报率上,其学术状况也越来越糟糕。社会学常常被指责没有一个恰当的调查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或者说一直以来社会学都没有像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那样清晰的界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即使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退化,许多研究变成了纯粹的经验研究,再也没有有价值的理论视角为指导。社会学常常研究一些明显是常识的问题,但是其研究成果也常常被批判没有启发作用,认为社会学就是用某些讨厌的术语武装起来的常识。[1](P4)相比其他立场,社会学也很难给普通个体带来什么收益,社会学的学习者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获得了这种哪怕已经“相当科学”的社会学的知识能为他们带来什么?[3](P14)简言之,社会学危机除了客观上表现为该学科在学界、民众和政府地位的下降,还主观表现为社会学学术研究场域自身的危机意识:即对一直以来社会学学科缺乏统一的方法论和理论范式的忧虑、社会学知识服务于个人、群体、社会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冲突,甚至包括社会学对现代性之危机性解读的乏力。[4](P2)

      面临后工业社会时代来自全球化和个体化的挑战,社会学需要作出合时宜的调整、突破与适应。吴小英认为,社会学学科当前所遭遇的危机状态,与其说是智识学术方面问题的表现,不如说是社会文化变迁造成的结果。[5](P5)为了应对不断的社会文化变迁,社会学理论自身正在进行一场认识论和本体论等方面的转型,这场尚未完成的转型既是社会学危机源之一,亦是缓解危机的可能途径。笔者认为作为后现代思潮组成部分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理论转型的具体体现,且这种转型是以对日益严峻、显著的现代性危机的反思和批判为出发点的,鲜明地表现出社会学学科的忧患和反思的学术性格。

      学界在后现代思潮对社会学理论转型的效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存在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人倾向的观点是:从后现代主义中汲取养分将是社会学走出危机的可能路径。后现代思潮的涌现,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社会学理论中蕴含的诸种理论假设、提问方式、分析问题的思维定式、描述事实时的关键概念。如,刘少杰认为:后现代社会学不是名义上的求新,而是当代社会学发生了深刻的、实实在在的变化的概括,是在思维方式、现实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背景、理论原则和理论对象等方面的重大转向。[6](P75)他认为从现代社会学向后现代社会学转向意味着从控制论研究向解放论研究的转向,标志着社会学进入了快速而成熟的发展时期。瑞泽尔认为由于对后现代批评和分析持高度开放态度,社会学也成为一个多范式的、文本化的和充满争议的领域,后现代社会理论被视为对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一种选择。[7](P14)但是后现代在开始走出旧的现代性理论樊笼的同时,砸落了一地的碎片,留下的仍然是一片理论的虚无状态。“各种‘后’论,不过是一知半解的做法,甚至是一种学术上的懒惰,因为它们只是确定我们再也不能使用旧的概念了”。[2](P8)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考察后现代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究竟是缓解还是加剧社会学危机进行梳理和考察。

      二、后现代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转型

      瑞泽尔认为,后结构主义以及它对现代理论的反动是后现代社会理论兴起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政治上,随着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失败,人们感到对企图(对社会问题进行一揽子)大解决的老的希望是一种幻觉,宏大解决能轻易带来希望,也能轻易带来恐怖。经济上,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从以福特主义的制造性工作为主向以后福特主义的服务性职业为主的转变。社会文化上,由于更少地强调生产而更多地强调消费,我们正进入一个“消费社会”。后结构主义者试图对社会思想“去中心化”,将它从“人”这个焦点上移开,移向其他的现象尤其是语言现象上。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一词的最早使用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末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明晰的阐述。后现代主义在文学、建筑、摄影、风景雕塑和雕刻等艺术领域都有反映。

      在本质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者有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析视角。如利奥塔把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不是一个新的历史纪元,而是现代主义范畴之内的循环的历史阶段。后现代“毫无疑问是现代的一部分”,我们以前就在现代主义内部经历过后现代的阶段,以后也会再次经历他们。由此,如果不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看成是相互更替的时代,也可看成两种不同的分析方式。[7](P24)哈维同利奥塔持类似的观点,他说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并非是不连续的,它们都是同一个资本主义深层运动过程的反映。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共存于当今的世界上。[7](P236)齐格蒙特·鲍曼是一个对现代世界有着独特理解的分析者,他非常敏感地洞察到后现代世界的到来。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有很多不同的含义,[7](P218)他比较倾向于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不同于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是反观自身并估价其力量和弱点的现代主义,他还以“散步者”、“流浪者”、“旅行者”、“游戏者”为比喻形象的传达出后现代性那种短暂易逝、支离破碎的现实。[7](P255)布希亚以“消费社会”概念来概括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和问题而著名,他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詹明信所说新的认知图式。[7](P333)瑞泽尔则认为最好把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社会理论看成意识形态,这就意味着在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生产出来的知识上关键在于是否相信它们的问题,而不在于这些观念是否为真。[7](P33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