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科技的迅猛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大量创新型企业的诞生,创新型企业由于创新要素的地理集聚而集中,形成创新资源的集聚。从世界范围看,创新资源集聚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依托,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创新资源集聚在国内外成功的事例很多,如美国硅谷的IT产业集群,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产业群,英国的剑桥科技园,中国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和北京中关村等。其共同的成功因素主要在于这种集聚是在特定的历史及环境条件下自发产生、自我增强、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演化的,同时许多专家学者指出畅通高效的融资渠道是高科技园区自组织发展的前提,以硅谷为例,其作为风险投资发展的代表,正因为有了完备的风险投资机制,有上千家风险投资公司和数千家中介服务机构,有斯坦福大学为首的科研院所与充裕的风险资本的结合,才造就其近日发展的辉煌。 基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自1991年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包括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内的53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及56个省级科技园区。然而企业在多数科技园区内集聚在一起的直接原因只是高新区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并没有遵循以产业分工为基础、产业间互动发展为核心的原则,从而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科技园区在取得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核心和关键技术缺乏,企业间知识信息交流少,自主创新能力低,企业根植性差,过分依赖数量和规模扩张等。这种简单的空间集聚只不过是企业的盲目堆砌,缺乏一种内生的自协调、自适应和自增强的演化发展能力,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资源集聚,难以实现真正的竞争力和良性的发展势头,也就不能长期、稳定、持续地推动科学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企业在地域上的彼此临近所应有的聚集效应、创新效应远没有形成和发挥。 要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促使创新资源集聚健康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和了解其自身规律和条件,了解其自组织的特征、机制。由于各地区企业集聚形成的不同发展过程,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是各不相同的,为了提升产业集聚的整体创新水平,就必须明确创新资源的集聚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相应的采取鼓励政策吸引它们进入,使其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创新能力,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在不同的主体要素之间得到合理的开展,从而提高它们的集聚程度。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创新资源集聚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不过,一般情况下,创新资源集聚可以看作是高技术企业的集聚化或高技术的产业集聚,它是在高技术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或机构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的集聚,形成结构完善,外围支持,系统健全,充满创新活力的体系,因此创新资源集聚理论的研究是建立在产业集聚理论基础上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从马歇尔有关产业区的论述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1-3],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战略和50年代法国学者帕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称为古典产业集聚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产业集聚机制学说对古典理论进行反思,认识到古典理论的两大局限:一是缺乏对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尚未将集聚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进行整体的研究;二是过分强调外来资本与本地自然资源禀赋,过分强调自上而下的促进产业集聚的政策,缺乏对政府弹性政策和依靠内力发展方面的研究,对集聚过程的自发性缺乏探讨。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部门联系到硅谷的示范效应及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实际,开始关注和研究创新资源集聚机制——即高技术产业集聚机制的问题。国内研究成果主要有魏心镇,王缉慈的《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放区的发展与布局》[4][5]、顾朝林等的《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6]、牟宝柱的《中国高新区发展之路》[7]以及钟坚的《世界硅谷模型的制度分析》等著作[8]。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多篇文章也都涉及硅谷模式及高科技发展的问题,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观点。由张景安,亨利·罗文等合著的《创新精神与创新集群——硅谷的启示》更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硅谷模式的学术力作[9]。 我国学者归纳出知识经济下产业集聚的三个新特点:第一,产业集聚的主体是与高科技产业有关的中小企业。第二,作为技术资源的大学或科学院所成为集聚的主要主体,并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第三,产业集聚效果即外部经济的因素存在更细致且灵活的分工,企业间“相互接触的利益”如同磁场一样有利于企业家创业的氛围形成[10]。 进入90年代之后,从复杂系统视角出发的自组织理论也开始广为应用。 喻志松认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形成与演化具有自组织机制和规律,而评价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否具有自组织机制的标准是看这个开发区是否形成了“凝聚经济效应”[11]。文中用“开放与竞争是高技术开发区自组织的前提;创新是高技术开发区自组织的动力;资金、人才是高技术开发区自组织的保证”揭示出高技术开发区的自组织原理。 此后,赵玉林、陈静运用生态学、自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维方式,分析了美国硅谷这类高技术园区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演化机制,提出了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一系列对策[12]。 李兴华、蓝海林根据自组织理论原理,结合世界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成败史,指出高技术产业集聚形成与演化具有自组织机制和规律[13],认为高技术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基于自主决策的相互作用和关联,通过各要素、各单元的协作与竞争,使许多单个的企业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涌现新的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