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区差异性创新环境:地域要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作者简介:
刘雯雯(1981-),女,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组织理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杨震宁(1976-),男,天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组织理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王以华(1946-),女,江苏赣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科学学研究

内容提要:

从我国主要科技园的地域性要素出发,探讨不同科技园的地域要素在营造园区内部创新环境中产生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地域性稀缺资源、企业核心能力补充性资源和地域性政策差异三种要素对科技园区创新环境营造产生影响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三种地域要素及其交互变量对科技园区的综合管理、技术和研发环境、文化氛围、市场环境、金融信贷环境和人才环境具有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影响。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10 期

字号:

      技术的快速变化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创造了环境的动态特征[1],这为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提出了一个永久的挑战。创新可以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选择能力与进化机制的动态组织,从而在变动的环境中不断达到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与平衡[2]。科技园区是企业技术创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Schmitz认为科技园内的企业通过积聚性来获得外部经济性和共同行动所带来的集合效应。外部经济性,意味着园内企业比起园外企业更容易获得比较优势和补充性资源,包括技术溢出和共享、共享市场信息、共享劳动力资源等;而共同行动,意味着园内企业比起园外企业更容易通过与集群内部和外部企业进行有效合作,从而获得知识的共享、特殊的政策、品牌的共赢等[3][4]。在我国,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科技园区在其中担任着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我国的科技园区已进入了“二次创业”新的发展阶段。“二次创业”的思路是国家科技部在2001年全国高新区武汉会议上首次提出的。2005年8月,温家宝在第四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明确指出:国家高新开发区(包括科技园区)的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正面临着第二次创业,并为国家科技园区的“二次创业”明确了“四位一体”的定位,即科技园区和高新区要“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要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强大的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科技园区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地区和内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园区为企业所营造的创新环境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于秀慧和李宝山认为科技园为企业营造的创新环境是一种创新的集成:在创新内容上,科技园区帮助企业以技术创新为主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形成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知识创新相结合的集成创新环境;在创新主体上,形成以园区企业为主要创新主体、科研机构、高校、政府及中介结构等多主体参与的集成创新格局;在创新形式上,实现企业独立创新、企业间联合创新及产学研网络结合型创新环境[5]。杨震宁和王以华讨论了我国国内和海外科技园的资源优势差异[6],但鲜有学者讨论不同的科技园区所营造出差异化的创新环境的地理性根源。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科技园区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这种产业集聚形式是自然形成的,其发展具有地理根植性。科技园区本身的发展是有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离不开地方资源、地方政策的直接影响,并且这种自下而上或动态分布的科技园区产业集群,正在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规划建立的、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基础的传统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

      本文从我国主要科技园的地域性要素出发,探讨不同科技园的地域要素在营造园区内部创新环境中产生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地域性稀缺资源、企业核心能力补充性资源和地域性政策差异三种要素对科技园区创新环境营造产生影响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深入理解地域性差异对科技园区创新环境营造产生的影响,可以提升园内企业的环境快速适应能力,而这种快速适应能力已经成为很多公司的主要战略性竞争力[7][8],快节奏地适应创新环境成为企业产品创新的关键。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以前,高科技企业的研发通常在公司内部进行,而通过外部合作进行的只是简单的功能和产品的研发[9][10]。科技园区作为一种企业集群的聚集体,为园内企业创造了技术合作的创新环境,这种创新环境使得企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从开发到分销都有机会获得稀缺资源的补充[11][12]。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不仅获得了缺乏的物质资源(当然这种稀缺资源带有地域特征),最重要的是使得企业之间愿意风险共担、获得加速将产品推向市场以及互补性的技术资源与合作[13-15],如果一个组织能以一种快速、可靠的方式从外部环境中接触新知识,那么该组织就会有竞争优势。然而,当知识分布广泛,并且能带来竞争优势时,创新只有靠组织间的关系网才能实现[16],一个组织在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要想保持先进,就要参与到环境交换过程中去,只能被动接受新知识的组织不能认识到新知识的价值,也无法对这些知识做出快速和准确地反应。地域性的科技园区无疑为园内企业提供了知识创造和交流的创新环境,这种重要的创新环境是企业利用网络进行技术合作、获得补充性资源的物质基础。

      1.1 科技园差异化的创新环境

      科技园的创新环境属于一种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环境概念最早由Cooke提出[17],他将区域创新环境定义为:企业及其机构经由根植性特征的制度环境,系统地从事交互学习的环境要素,并从治理结构和商业创新两个关键维度将区域创新环境系统地分为不同的类型[18]。Alginger认为区域创新环境主要由根植于同一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中的两个子系统构成,即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知识生产和扩散子系统[19],这样区域创新环境由于地理性区别而产生差异化。Asheim和Isaksen则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由支撑企业围绕的区域集群组成,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两类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构成,第一类主体是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第二类主体是制度基础结构,如高校和研究机构、技术扩散代理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20]。国内学者胡明铭认为,区域创新环境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载体要素三部分,其中主体要素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这些都是构成科技园区的主体要素;创新环境的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的本质是一种创新载体,包括体制、机制、机构、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21]。杨震宁则对科技园的创新环境进行了概括和实证分析,认为科技园区创新环境的潜变量包括科技园的办公服务和文化氛围、资金服务支持系统、技术服务支持系统和市场对接服务支持系统,每一个创新环境要素都是区域创新环境系统的子系统[22]。创新是经济行为主体间在社会上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创新又是开放的系统,与它的环境相互作用。从研究内容来看,创新环境理论虽然仅涉及到区域软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部分,但它以创新为研究重点,将环境和企业有机结合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