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设计

作 者:

作者简介:
纪玉山,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忠宇,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组织知识管理等方法,对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动力设计。该体系原动力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追求,竞争和环境波动会增强这些原动力;惰性、既得利益者以及路径依赖构成体系内在惯性;两者的制衡维体系平衡,创新意识是体系的导向。体系在微观、行业和宏观分别表象为企业对环境波动的适应性反馈、合作竞争形成的制度网络、国家的宏观控制和超国界的科技合作。体系具有系统性、风险性、路径依赖性和制度性等特征。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字号:

      一、文献综述

      关于科技创新,熊彼特从创新和新技术概念出发,开创了企业体系的研究,为后来学者研究国家体系提供了研究线路;而李斯特却是从制度安排和国家行为研究,从国家资源配置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来研究国家体系,为后来学者研究区域体系和企业体系奠定了基础。后来的经济学者注意到科技创新实际上是企业的知识创造过程,进而加强了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知识本质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如纳尔逊、温特、莱温特等)从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自然属性、客观规律等微观角度对于知识的创新、扩散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他们注意到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异质性的范围和程度对企业竞争和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的研究中运用了演化经济学以及组织理论的方法,强调企业的惯例、信念、目标、期望都受到企业以往所学及其发展经历的影响,其所处的环境也会对这些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结合知识的社会属性和选择特征,由平奇和比克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基础之上提出技术的社会结构理论。后来又有学者(埃尔森、沃格瑞特、罗森等)对技术的社会结构理论进行深化研究,指出技术的变化,即使在工程学领域的设计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社会过程而不是内部的“技术逻辑”,这个研究方法的观念在于技术标准的功能性起源于社会,技术具有社会属性,社会性的需求决定了技术变革的方向。此外,有的研究将信息经济学(约万诺维奇、埃里克森和佩克斯)和博弈论(萨顿),生态学(卡罗尔和汉南)纳入到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背景进行的。中国这样的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家当然与西方不同,关于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栾庆伟建立了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机制的理论框架;张凤武从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原动力、环境动力、内部矛盾、行政机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方面对企业的动力机制以及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灰色关联进行分析;何郁冰也对企业创新系统进行了全面性分析;朱秀梅分析了影响企业机制创新的各种因素的关联性,对于企业创新系统的量化分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国也有学者注意到了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产权因素对创新的影响。胡、杰佛逊、周黎安和罗凯、安同良、吴延兵等用不同的数据样本实证检验了中国企业或产业的创新决定因素问题。可以说,以上文献都是对熊彼特假说的丰富和发展,在研究对象方面,他们是基于不同产业和部门的异质性的分析,而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未来的研究将集中于如何将分散的相互独立的知识,拥有不同知识背景和能力的科技使用者、顾客、企业、非营利的中介组织,以及他们之间的竞争、互动以及相互学习的关系整合到一个分析框架之中。

      本文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应用演化经济学、技术的社会结构理论以及组织管理等理论,研究企业内部、区域和社会网络再到国家层面的创新体系是如何运作的,设计出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性科技创新体系。以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制度安排和网络结构设计引导知识生产和系统中要素作用机制,进而决定国家整体的创新活动。科技创新体系应该兼具知识发展客观规律的自然属性和由于人类的参与所具有社会属性,它的演变应是一个既符合自然规律同时又兼具社会特征的综合性演化过程;是利用客观规律的有目的制度选择过程;是一个组织内部的“基因重组”过程。这种演变依赖于既存的状态、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总之,科技创新体系的演化过程是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以及与制度环境相互反馈的复杂系统过程。莫特和帕凯指出,今天的实际经济已经不是物质材料的生产过程,而是一个非物质化、界限模糊并且相互依存的构架、质量、速度、复杂性以及创新性都是产品的新的驱动机制。

      二、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因素分析

      科技创新体系的目的在于挖掘创新的源动力,引导促进科技创新系统运行的各种力量。整个科技进步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以及运行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各种动力源发出动力的大小和引导方式的有效性。

      1.科技创新的源动力

      科技创新系统的源动力来自于人类的本需要以及环境对于

      人的反作用:

      (1)需要。需要是人类生理或心理的、潜在或显在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深刻揭示了人类需求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经济学将需要界定为需求,需求的规模、增长速度、结构、以及组成,消费的差别以及市场的分割都会在不同的阶段通过的不同的方式影响科技创新。需求是存在异质性的,需求的阶段,企业的类型(私人或者公共),以及不同类型的客户都会对科技创新产生影响。需要呼唤着科技,并引导科技进步的方向,因此可以将需要定义为科技进步的最根本吸引力。

      (2)利益。利益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归结点。不同社会形态主要表现为利益分配机制,不同要素分配和产权的界定决定了社会的基本属性,追求个人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同样也是科技进步的驱动力。承认并保护个人利益,是科技进步的基点,科技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解放、保护并充分激发科技进步的原动力,利用市场的手段来实现对利益的有效分配和引导是科技创新系统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