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R&D国际化:提高我国企业创新效率的一种途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化尧,博士,副教授,博士后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杭州 310032);史小坤,博士,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杭州 310035)

原文出处:
科学学研究

内容提要:

着眼于中国企业整体技术进步和境内技术外溢吸收潜力降低这一现实,分析外向研发(R&D)国际化以参与国际创新的必要性。分析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投资状况、中国同发达地区的技术对比状况、海外优秀R&D投资基地三个方面展开,得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不具有良好的吸引前沿技术活动的条件,跨国公司在中国以市场扩展为主要动机,要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的快速发展,民族企业应主动采取R&D外向型国际化策略而接入世界创新网络。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字号:

      1 引言

      回顾中国参与国际化的历程,在过去的近30年中,巨大的市场吸引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NC)趋之若鹜,这一过程为中国企业学习世界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创造了条件。有研究表明[1][2]技术外溢明显,内资企业行业整体水平提高。但随着内外资技术水平差距越来越小,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有能力自主创新或处于由模仿向创新的转化,而另一方面能从境内的外资企业方面吸取的技术外溢降低是必然的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使多数民族企业受益的技术吸收策略应该重新定位了。

      国际上对TNC的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研究可以提供借鉴,其中对于R&D国际化的动机研究对于理解这一现象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行经验提供可能。在以西欧、北美和日本的TNC为对象的广泛调查研究中,得出发达国家TNC国际化的主要动因在于(1)将其在母国的技术优势和当地条件结合,扩大市场;(2)获得当地训练有素的R&D人员;(3)捕捉技术动向[3][4]。前者在于直接服务于生产,扩大市场份额,被Le Bas,Sierra和Bo Carlsson称为扩展型R&D(Augment R&D)[5][6]。而后两者则以提高创新能力及效率为目标,已在此前的研究中得到一定共识,即R&D国际化通过把企业固有的能力和当地的资源结合,提高创新能力[7-11];TNC普遍尝试用R&D国际化方式把业已建立的能力和当地的市场及生产条件结合,雇佣差异互补的R&D人力资源来建立当地R&D中心,地域上的分散为公司技术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并起到了积极作用[12-14]。TNC通过协调世界各地的R&D中心,可以实现创新过程的范围经济,并获得全球范围内学习的益处[15]。尽管R&D国际化会带来居高不下的协调成本[16],然而,R&D的国际化几乎一直呈增大趋势[17],足见其对于企业的创新所具有的重要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学者对于R&D国际化的关注并不算太晚,如对对外研发性项目投资的概念与模式、对外研发性项目投资的现状以及对外研发性项目投资的目标取向、思路与对策等问题研究的呼吁[18],从接受技术外溢的角度强调对发达国家的R&D投资等,然而,现阶段对于中国外向型R&D投资的研究仍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主要是基于成功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行的案例分析,如:Liu Hong和Li Kequan从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角度对海尔进行了案例分析[19];毛蕴诗等对中兴、华为、TCL、康佳、科龙在对外直接投资探索阶段的海外技术与R&D战略的分析[20];M.Von Zedtwitz对中国企业案例R&D国际化演进中所遇到的障碍和问题的分析[21]。

      诚然,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的角度讨论,中国民族企业同发达国家的TNC相比因拥有的技术和实力的差距,R&D的国际化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差别,能否实现R&D国际化的整合效应会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但对于世界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却具有相同的作用。正如世界投资报告所认为的:没有那个企业能够忽视利用世界创新资源所带来的好处[17]。这一好处从世界的国际R&D投资格局来看还主要被发达国家所充分利用着,但大门对任何国家/地区都是敞开的,然而在中国吸收战略还有很强的思维定式影响,这将阻碍及时地采取措施。另一方面,技术外溢的降低是整体民族企业、而非少数的强势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的技术现状和世界发达地区相比到底处在什么状况并非几个案例就可以充分反映的。鉴于此,本文认为宏观的科技指标对比对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经营者全面了解民族企业所处的状况、适时采取措施是必要的。

      本文的目标在于阐明对目前中国的民族企业而言技术活动走出国门、接入世界创新资源网是比单纯的境内技术吸收策略更利于自主创新的整体科技战略。在第二到第四节本文将分别从TNC在中国的R&D投资状况、中国同发达地区的技术对比状况、海外优秀R&D投资基地三个方面展开。

      正如Von Zedtwitz M.所指出的,本研究也遇到了R&D统计数据的缺乏的问题。由于R&D统计数据固有的模糊性(如中国政府和外资企业所上报的数据存在差距[17]和所用科技指标的本身的缺陷(如用专利反映R&D产出),及中国统计与世界接轨中的变迁,并不排除数据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作为国际权威数据及通用指标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显著的差异是具备充分的说服力的保障。另外,为降低中国经济快速变化对结果的影响,本文广泛采用几年的平均值来进行比较并对显著的趋势进行讨论。

      2 TNC在中国境内的R&D投入

      尽管TNC在中国的R&D投资逐年在提高,和中国境内的内资企业相比R&D投资强度是偏大的,但处于其所处技术状态、规模等因素的考虑,笔者认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R&D投资其实是偏低的。要评价TNC的R&D投入,不仅要将外资企业的R&D投资强度和内资企业相比,更要和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

      2.1 内外资的R&D投入比较

      表1是《工业企业科技统计年报》反映的2000年和2004年内外资企业的R&D投资比例情况。由表中数据看出外资企业,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之外)的R&D经费强度要高于内资企业;从时间上纵向比较外商投资企业的R&D投资强度增幅也要高于内资企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