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9)05-0087-07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成果不少,但主要侧重于结构、特征与构建方面,多在理论层面。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发挥其主导、引领、整合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功能,因此,研究的触手还要伸向它的功能实现,而且,仅有理论上的论证还不够,如果不拓展到经验研究层面,就难以准确把握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实际状况,对其主导、引领、整合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有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全国进行的社会价值观调查统计分析结果为依据,以理论与经验研究相结合为基本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功能实现的途径作深入探索。 一、公众认同、接受是 核心价值实现功能的前提 本文“与公众对话”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活动,是以社会调查为手段,在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公众对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和接受程度的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功能实现的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功能是主导、引领、整合复杂、多元的社会价值观。而这一功能实现的基本前提,是多元社会价值观主体公众的认同和接受。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P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要抓住的“事物的根本”是什么,就是社会价值观的现实,社会价值观主体公众对核心价值的认同、接受的现实。 公众的认同、接受状况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功能实现的“根本”,是由核心价值的性质及其与社会价值观的联系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的价值观,具有涵盖公众利益、需要与精神内涵的整体性、普遍性和公共性特点。因此,全面、准确地反映公众现实的社会价值观,既是核心价值特性的表现,也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其次,公众是建构核心价值的主体,对某种价值的认同、接受、向往使公众的个体价值凝聚而成整体性核心价值。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公众价值观现状,把握公众认同、接受核心价值的现状,核心价值才可能实现其功能。再次,作为核心价值,其现实与历史的合理性由以公众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实践过程提供根据,由实践主体公众的合理性利益、需要与合目的性认可提供根据,因此,把握公众认同、接受核心价值的现状,是确定核心价值的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根据,也是保证其功能实现的前提。最后,作为体现社会未来发展方向,指引社会主义国家与人民奋斗目标的思想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能反映社会转型期、全球化过程中,公众现实的社会生活变化、价值观念变化。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为公众认同、接受,其先进性与广泛性、与实践基础具有了同一性,紧紧契合在一起,才可能发挥主导、引领、整合社会价值观的功能。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及发挥作用的实践过程,就是不断地“与公众对话”的过程,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准确掌握公众认同、接受的情况,然后确定目标并不断作出调整。因此,如何科学认识“对话”的过程,是核心价值有效发挥其功能的前提。 对复杂、抽象的社会价值观,该以怎样的方法进行经验研究?显然,仅靠哲学的思辨、抽象、推理方法难以胜任。为此,课题组探索以一种“综合研究视角”和“贯通式理论方法模型”,将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整合起来,构建一种由抽象的理论、概念到具体的可以观察、测量的变量、指标的“实证—实践的”研究方法,以多学科“范式整合”①,实现以往学者们所探寻的,在“有着密切而全面的相互蕴涵关系”的“这两类研究——实证的和实践的”之间建立起联系,使“我们关于应当的观点的具体内容,都必然主要地来自我们对是的理解”[2](P26)。 “综合研究视角”着眼于社会价值观现状的基本特性,从社会整体出发,透过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倾向、态度、行为表现的微观层面,在社会整体的宏观层面与群体、阶层的中观层面,探寻能反映社会大多数成员共持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这一视角以哲学的“价值存在论(本体论)”为出发点,“在价值与存在的关系中把握价值”,这样,“价值就不是一种固定存在着的某种抽象实体,甚至也不仅仅是关系,而是人的存在(生存)以及对人的存在(生存)所具有的意义”,而价值观则是“关于价值即人的生存的意义以及对人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的看法、观点和态度”[3](P18-27);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价值观的考察确定在人的存在或生存的6个领域,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道德、生态,并以社会学的“行为选择论”为考察社会价值观的切入点,把价值观看作人们在某一特定社会体系中为了满足需要、实现目标,通过选择作出行为的基本观点[4](P13-15),通过考察一定社会环境、系统中,人们为满足需要、实现目标所作出的行为选择,了解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取向;社会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论”是“综合研究视角”测量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方法基础。它根据人们从“值得的”观点出发,按照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一定价值标准所做出的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对人们的价值观做具体地考察[5](P5-16)。 “贯通式理论方法模型”则是在以“综合研究视角”对社会价值观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贯通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价值观的理论、方法,形成从抽象概念、理论到具体可观察、测量的变量、指标,包含3个层次的复合型理论方法框架。[6]该框架的上层为思辨理论形式,一般是不能证明或证伪的抽象的有关价值观的思想理论,主要从哲学角度阐释价值、价值观概念和理论及其假设;中层则以分析理论和演绎理论为主要形式,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价值观事实归纳、概括、推演而来,由一组具体概念构成,通过分析理论的分解、归纳,形成一套概念体系和分类框架,并在阐明概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一组命题,构成了演绎理论类型;下层以模型理论为主,为价值事实的实证研究提供科学的程序,为描述价值事实的一般特征,认识它们的实质,解释它们的功能和原因提供方法上的科学依据(本文限于篇幅,略去了模型图和下文的调查统计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