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公民道德教育的复归

作 者:

作者简介:
武卉昕(1973-),女(蒙古族),黑龙江逊克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及道德教育研究,东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哈尔滨 150030; 徐宁(1976-),女,黑龙江伊春人,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黑龙江工程学院外语教研部,哈尔滨 150050

原文出处:
西伯利亚研究

内容提要: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道德教育经历了从真空到混乱再到逐渐被重视的发展过程。近几年,俄罗斯的道德教育逐渐复归。东正教、俄罗斯思想和民族主义在特殊时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政府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支持,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恢复具有原苏联道德教育色彩的组织机构等。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2-0046-04

      在苏联解体十几年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已经浮现出生机,并逐渐走入正轨,但社会道德领域的现状仍令人担忧。比起政治经济领域的成效,公民道德教育的步伐相对迟滞。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传统优势已完全不起作用,甚至遭到唾弃和鄙视,道德建设主体缺失,公民思想道德领域混乱不堪,社会问题激增,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充斥俄罗斯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头脑,生活中的享乐主义和犬儒主义盛行。

      一、公民道德及其教育混乱不堪的原因

      第一,民众对道德意识形态“操纵”的反感。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被写入苏共党纲的《共产主义建设者道德法典》的制定和实施;道德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成熟的道德教育模式的推广;和谐高尚的道德生活建设等,都曾经是苏联人引以为自豪的。苏联解体后,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形态遭到批判,苏联时期的一切道德宣传形式、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都被摒弃;国家干预道德建设被看作是思想专制。现行《俄罗斯宪法》第13条明确指出:俄罗斯联邦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任何思想体系都不能被确立为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意识形态。这些条文从国家法律和制度层面上阻碍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

      第二,从学术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呈现出多元化。被任何社会文明都承认的、人类相互关系的普遍道德准则盛行开来。新时期欧洲文化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宗旨,诸如托尔斯泰主义、甘地主义、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费奥多罗夫的共同事业哲学、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宇宙伦理等等,大行其道。社会主义道德从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上退隐到道德学说的边缘,甚至被排除。代替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是享乐主义的、幸福论的、功利主义的、宗教观伦理的、合理利己主义的思潮,道德思想向无限多元化发展。在多元化的旗帜下,俄罗斯人采取的立场实际为:要么“是”,要么“非”,追求思想的绝对性和纯粹性成为他们的偏好。多元化使俄罗斯的思想道德建设举步维艰。

      第三,俄罗斯国家无力应对。面对千疮百孔的社会局面,恢复经济、保证人民最基本的衣食温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至于公民的道德建设,按需要的层次和迫切性而言,实在是位居其次的。但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和政策模式,也给俄罗斯社会以更大的打击。无暇问津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滋生,从而以连锁反应的形式再次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宗教道德和非暴力道德观的非理性兴起。苏联解体之后,宗教道德代替了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占据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与传统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无神论思想针锋相对的宗教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着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但是也给社会披上了道德蒙昧主义的色彩。在道德理论方面,宗教道德观逐渐取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非暴力道德观的兴起,使俄罗斯社会陷入对抽象的全人类道德的追求之中,表现出突出的道德无作为现象。

      二、从道德真空到道德复归

      俄罗斯道德教育经历了一个从真空到混乱、再到重新受到重视的阶段。这一转变恰好证明了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变迁的作用与反作用。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社会经历了一个严重的道德失范的过程,与公民道德堕落呼应的是完全处于“真空”状态的道德教育。在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面前,国家已无暇顾及道德教育问题,因而对所有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放任自流。中小学因面临严重的经费问题而无力在道德教育上投入过多,大学里传统的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课早已被取消。随后,道德教育呈现出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混乱特点。相当一部分人在信仰真空中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是恐惧。当政府的规范性道德教育举措尚未实施之时,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道德教育载体便本能地发挥了作用。

      (一)东正教与世俗教育结合

      东正教的势力已渗透到传统世俗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1999年,俄罗斯大牧首阿列克谢伊和教育部长签署了共同协议,在协议中承认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文化和精神信仰形成中的作用,并指出了相互作用的主要领域。2001-2003年各州教育部门和所在教区陆续签署科学教育和文化道德教育合作协议。2002年11月,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下发关于教学方法的信件及其附录,规定中小学各年级都要开设“东正教文化”课。2008年教育部签署第4955号令,承诺国家和各级宗教组织机构为儿童提供宗教教育机会。2007年12月31日,俄东正教会举办了题为“东正教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的圆桌会议,会议形成了《关于神学教育、精神—道德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决议,通过了在中学和大学进行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要把作为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东正教作为恢复俄罗斯社会道德状况和重建俄罗斯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重要因素;在世俗教育机构中大规模培养神职人员;开设“东正教文化”课程,并单独在课程中设立有关“精神道德文化”的教学计划;在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体现出道德教育的成分;倡议定期举办“大学道德教育”校际学术会议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