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9)04-0019-03 近四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宏观的社会还是微观的企业,经济和伦理的冲突愈演愈烈了,特别是2008年始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印证了这一冲突的剧烈和不可调和。反观经济伦理学,在这个问题上非但无所作为,反而有意无意起到了遮蔽、掩盖、粉饰、美化的作用,并以此刻意使自己虚假繁荣。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理据是否合理和充分?它究竟有什么作用?究竟应该或者能够起什么作用?是承认经济和伦理之间冲突激化的不可避免的现状,并且揭示其有规律可循的趋势,还是在现实面前满足于作一些应然的判断?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 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历史事实是可以公认的。 首先,经济伦理冲突是自古就有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财富伦理问题、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义利之辨,都是古代社会实际生活中经济与伦理冲突的理论表现[1]。但是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经济和伦理的矛盾并不突出,冲突并不尖锐,基本上不构成一个普遍问题。所以那时不可能产生经济伦理学,甚至连经济学也没有,那些经邦济世的经济学问题的雏形都包容在古代伦理学思想中。经济伦理真正成为一个问题,发生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因此,经济伦理问题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其次,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与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的非道德性神话的破产直接相关[2]。正是在美国企业界大量败德丑闻被披露——经济和伦理的冲突集中地大面积地爆发出来之后,经济伦理学才迫切地成为必要和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伦理学是现代社会中经济与伦理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如果我们按照这两个事实对经济伦理学作逻辑地考察,也许我们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这一阶段时,经济和伦理之间原本潜在的本质区别是必然要显现出来的,它们的这种本质区别也必然会带来普遍而深刻的矛盾。经济伦理学的任务,不应该是掩盖甚至抹杀经济和伦理之间本质上的矛盾,而应该是正视矛盾,解剖矛盾,清晰地分析其源流脉络,寻求设置不可逾越的边界和底线,提出现阶段的有限的而不是万能的解决方法,从而找到一条现在可以缓解或减轻二者冲突、将来实现和解甚至消融二者冲突的道路。 问题并不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伦理必然冲突这个事实。问题在于,许多研究者往往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从原则或概念出发,把经济伦理学的出发点和前提放在“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这一命题上。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提出这个命题的愿望是好的,但我们不得不坦率地说,这是一个伪命题,是市场经济的“道德性神话”。 二 市场经济的道德性神话与非道德性神话同样是一种神话,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性神话比非道德性神话更加偏离市场经济的本质和事实。因为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它是彻头彻尾地以利己作为价值导向的,它承认并鼓励所有进入市场的经济主体的根本动机,无论从信念、情感、理性上,都是利己的,本质上与利他不相关。只有在“私恶即公利”的意义上,或者可能通过利他手段实现利己目的的意义上,才能看到道德的影子;而一旦与利己目的相悖,这种手段就会被自然地毫不犹豫地放弃——当然假如我们同意安·兰德所谓“只有自私利己才是道德”的观点,那么市场经济真可以称作典型的道德经济了,但这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赞同。如果我们是以市场经济需要道德来规范和约束为理由,来证明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那么,所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形态都有这种需要,我们同样可以说,自然经济是道德经济,计划经济是道德经济,因而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这句话就成了废话;如果我们是从市场经济天然禀赋新的道德价值,来说明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具有比其他经济体制更高的道德合理性,则缺乏有力的事实依据。相反,市场经济天生与道德不相容,并且内含破坏道德的冲动,倒是有充分的根据的。 首先,市场经济发轫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资本原始积累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是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作为杠杆的[3],其“吃人”的血腥与不道德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从历史角度看,市场经济的开端的“第一桶金”就埋下了经济与道德分离的种子。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与人的趋利本性是契合和相辅相成的,人的趋利本性使市场经济成为可能,而市场经济的选择又最适应了人的趋利本性。市场经济之所以比其他经济体制发展得迅速且富有生命力,正因为它排斥道德的说教,最少受到固有道德原则的制约和束缚,打开了被道德律令尘封的“潘多拉盒子”,把人的趋利欲望释放出来,发挥到了极致。 其次,尽管市场经济不是唯一的竞争性经济制度,但却是典型的竞争性经济制度,它鼓励和驱使人们尽可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把握每一个击败对手的机会,以获取竞争优势直至胜势。因此,竞争者内心都有挣脱道德约束的冲动,一旦有人率先将这种冲动表现出来,并从中获利,则立即会被群起效尤,竞相放弃对道德原则的恪守,这就会形成对道德的持续轮番冲击,使经济行为不断突破道德底线,而道德则不断后撤,节节败退,直至崩溃。在强大的经济利益和强烈的获胜欲望内外双重夹击下,竞争者除非凭借超强的意志力和严密的外部监控,才有可能坚守道德准则,而这是很难的,也许永远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这就必然形成普遍的“兴奋剂法则”或“舞弊法则”。所以,相对于非竞争性经济制度而言,市场经济与其说是道德经济,不如说是规避道德的经济。只要市场经济存在一天,就必然大量存在破坏道德的不可遏止的冲动和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