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9)04-0104-09 中国价值哲学的兴起是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而价值哲学兴起的理论契机则在于实践标准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仅是一个针对“两个凡是”而发出的政治诉求,更是一个哲学命题。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使人们一时间沉浸在由解放思想带给人们的喜悦之中。毫无疑问,30年前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哲学意义,它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政治路线。其政治意义在于,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来设计政策和制度,而不是依据某些人的语录。一个语录、一个指示是否正确,要看它符合社会历史的程度,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之根本利益的程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解放了思想,把人们从以往的本本、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继而深入思考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但人们很快就发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实践标准问题绝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首先,把谁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需要回答的。是以个人、某些人还是最大多数人的实践作为标准,其后果是不一样的,这直接涉及到实践标准的合理性或正当性问题。其次,把实践的什么作为真理标准,是以动机、手段还是后果作为标准,其效果是很不相同的,这直接涉及到实践标准的有效性问题。为着解答这样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在前提的意义上区分两种意义上的实践标准,亦即真理问题和价值问题,或是与善、或是与应当的问题。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或现象于人而言无非两种类型,即“是”的问题和“善”的问题。关于“是”的研究和追问构成“是”的逻辑或事实逻辑,它往往要通过科学和实验来证明,于是,证明一种理论、一个命题、一种说法是否正确主要看它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基于符合程度,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容易就某个事实形成共识,只要他不是“故意而为”或在生理、心理上有所缺陷。而关于“价值”与“应当”问题的证明就不那么简单明了,本质上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很难就某个“善”和“应当”取得共识。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为真理而献身”的动人故事,这里的真理不是科学和实验意义上的真,而是“善”或“应当”意义上的最高形态,即信仰。以此看来,仅仅把实践确立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本身所包含的实质性问题,确立一种实践论的政治路线和哲学思维方式只是改变了脱离实际的治国方略和缺少内容的哲学研究方式,但还没有结合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内部结构呈现出来。 关于实践标准的正当性和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关于善的问题的理论沉思。关于善的问题的研究,这在西方有着深厚的哲学传统。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密尔、康德都深入地讨论过善的问题。关于善的问题的研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哪一种善具有内在价值,本身就值得追求,因而是自足的;我们应当做什么。然而,在中国现代哲学的语境中,善的问题似乎始终不是核心词,甚至在专门讨论善的问题的伦理学中,善都不曾是核心术语。实践标准大讨论推动着人们去考虑类似于善这样的概念,这就是“价值”范畴。于是关于“价值问题”的哲学讨论便在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地上生发出来。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学讨论直接引发了价值问题的探究,因为实践及其标准的讨论,追问到底乃是价值以及价值标准问题的探究。在随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间,价值哲学似乎成了哲学研究的显学。价值是什么,价值的结构、功能、特征是什么,价值与价值观具有何种关系,均成了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价值哲学研究的理念与方法逐渐渗透到历史、经济、文学、艺术、文化学等领域,有了文化价值论、艺术价值论、历史价值论等,一时间价值哲学似有垄断学术话语权力之势。与此同时价值观研究也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尽管专门研究价值观的专著尚未出现,但在专门性的价值论著作中都或详细、或适当地分析了价值观与价值的关系、价值观的一般结构与功能,以反映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变化。《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李德顺,1987)、《价值与价值观研究》(杜齐才,1988)、《价值哲学》(王玉樑,1988)、《价值学引论》(袁贵仁,1991)等著作都为推进价值观研究做出了艰苦的努力。至80年代末,价值观研究由宏观转向微观,出现了微观研究和调查研究两种取向。评价问题研究是价值观微观研究的突出表现,冯平教授的《评价论》、马俊峰教授的《评价新论》、陈新汉教授的《社会评价论》乃是这一时期价值观研究的优秀成果。价值观现状调查与研究是20世纪80至90年代价值观研究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逐渐认识到,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尽可以暂时撇开具体材料而进行缜密的逻辑分析,借以发现价值观的原始发生及其演进规律,但这种理论研究若不与生活材料相结合,便难以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期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政府的和民间的价值观调查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开始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承担着由政府资助的、由其自行设计的价值观调查研究任务,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可以预计在今后的几年中会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调查模型和调查数据。这是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道路。但分别地看,无论是数据调查还是理论研究,我们对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观变化所进行的研究还是很初步的,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更是引发了价值观之结构性的变迁,已经出现的、正在出现的和将要出现的价值观问题都亟待人们去深入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