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9)04-0001-06 道德人格(moral personality)是当代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主题。20世纪90年代起,针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未能很好解决知行关系的问题,Blasi[1]、Lapsle[2]和Walker[3]等研究者明确提出了道德人格概念,认为必须将道德人格引入道德心理学领域,才能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目前该研究领域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对其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今道德心理学发展的趋势,并积极开展我国的道德人格研究。 一、道德人格的含义 许多研究者对道德人格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这些界定可根据其分析角度大体分为两类:“道德”视角和“人格”视角。 (一)“道德”视角 这一视角强调道德人格的道德特性,主要理论有Hogan的行为动机说、Blasi的道德同一性说、Higgins-D' Alessandro和Power的道德自我说等。 Hogan[4]从其社会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道德人格的行为动机说。他认为,我们的道德倾向受到生物机制和适应于种族进化的需求的驱动。道德通过调节行为来使我们适应于社会文化。在Hogan看来,道德人格是包含了多种行为动机的人格结构。要理解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必须要分析其潜在的人格结构。与科尔伯格强调理性在道德中的重要性相比,Hogan强调非理性和无意识动机的作用,认为遵从规则是本能性的生物主体的适应性活动。 Blasi[5]根据其自我模型用道德同一性(moral identity)来理解道德人格。根据Blasi的观点,具有道德同一性的个体的自我是围绕着道德承诺(moral commitment)组织的。当道德承诺对于自我理解是主要的、重要的和本质的,且遵照这些界定的承诺付诸行为时,一个人就具有了道德同一性。行为与同一性是否一致就涉及道德人格。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道德人格:(1)强烈的意志,由在维持有效行为中具有工具性作用的稳定的倾向组成,如延迟满足的能力和控制冲动的能力等;(2)良好的意愿,是指向道德的深层的、核心的情感性和动机性倾向;(3)个人道德,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责任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寻求自我本性。最近,Blasi[6]又对其观点进行了扩展,认为可以通过分析三类品德来揭示道德品格中隐含的相对稳定的人格倾向:(1)意志力,指自我控制的意志,是一系列密切联系的认知技能的结果,包括设定目标和正确判断前景等;(2)完整性,指人们对自我感的承诺,是一个人根据自己建构的自我感,有意识关注并且有意避免言行与承诺间的不一致;(3)道德追求,指与道德动机紧密相连的道德观念,是个人坚持和决定要做的。在Blasi看来,道德追求是个人化的和情感性的动机力量,是道德人格的核心。道德追求引导着意志力和完整性,为之提供道德意义。 Higgins-D' Alessandro和Power[7]把道德人格理解为负责任的道德自我,责任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联结起来。道德自我的这种责任表现为:关注个人行为的后果;具有积极和消极情感,这些情感能够影响个人行为或导致预期的后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个人行为的积极和消极后果、预期后果和非预期后果;认识到个人的行为是个人的,即使这些行为可能受到超出个人控制的事件和力量的影响;相信一个人的决定和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自己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意义;等等。 (二)“人格”视角 该视角从人格的结构分析入手来理解和研究道德人格。当今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有两种取向:一是特质/倾向取向,强调人格的特质/倾向结构,认为存在较为普遍的潜在分类系统;二是社会认知取向,强调人格的认知-情感结构,关注图式、脚本和原型等社会认知单元的作用。与此一致,道德人格研究的“人格”视角也分为两类:Walker等的人格特质观和Lapsley等的社会认知观。 Walker等从人格结构的特质观出发,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特质或倾向。他们对道德榜样的人格特质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可聚为6类:原则性的—理性主义的、可靠的—忠诚的、正直、关爱—值得信任的、公正的和自信的[8]。Matsuba和Walker[9]提出应当从三个角度入手对道德人格进行系统评定:(1)倾向性特质,是跨情境的、概括性的、稳定的特质或倾向,如大五人格特征;(2)特征性适应,是在特殊的、短暂的情境性角色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属于人格的动机性和策略性方面,包括合群性、繁殖感和个人成长等;(3)生活叙事,是个体同一性的心理建构,以产生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包括早期优势和生活经验的变化等。这里的系统评定实质也是以特质论为其理论基础之一。 Lapsley和Navaez[10]对人格的特质取向进行了批评,提出了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他们指出,人格倾向并没有表现出特质理论所预期的跨情境一致性,也未阐明情境因素对特质倾向的影响,忽视了情境中个体行为一致的复杂性。人格的特质取向只能说明道德人格的“已有”(having)的一面,而不能说明道德人格的“正在发生”(doing)的一面。他们提出,道德人格最好被理解为解释社会事件时道德图式的习惯可及性(chronic accessibility)。具有道德同一性或道德人格的人,其道德图式在社会信息加工中是习惯可及(经常被使用)和容易被激活的。正是由于道德图式是习惯可及的,道德榜样不需要科尔伯格所说的深思熟虑的决策过程,就能进行自发道德推理,进而自动实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