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来,本人主持的国家重大招标项目组和省重大委托项目组,多次就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全国性调研。调研以六大群体,即政府公务员群体、企业家与企业员工群体、青少年群体、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新兴群体、弱势(困难)群体为对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个别访谈,每一群体的问卷样本均为500份左右。同时,总课题组以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综合调查,在江苏(代表发达地区)、新疆和广西(代表发展中地区)三地各投放问卷1200份。其中,国家项目组收回有效问卷1149份,有效回收率为95.75%,省项目收回有效问卷1166份,有效回收率为97.17%。两项目组的问卷投放总量在10000份以上,可称“万人大调查”。总体看来,总课题组与六大群体的子课题组对同类问题的调查结果大多基本相同或相似。① 本调研报告的解释框架和研究方法有三个要点。其一,“精神”与“精神哲学”的理念与方法。②伦理道德属于精神文明,应当回归“精神”的家园,对于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分析,是当今中国道德哲学理论和现实道德建设尚未完成而又必须完成的任务。其二,道德辩证法。即把伦理道德作为精神发展的辩证过程,在精神运动的有机体系及其与经济社会的生态互动中,对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进行辩证诊治。其三,精神哲学的分析构架。采用中西方道德哲学传统中共同或共通的理论和学术资源,使之建立在某种跨文化共识的基础上。三个要点以一句话概括,即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的精神哲学分析。 一、当前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状况 调查从四方面展开:伦理关系调查、道德生活调查、伦理道德素质调查、伦理道德发展的影响因子及其遭遇的新问题调查。调查发现,当前中国的伦理道德状况,呈现为以下精神哲学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精神的结构形态与生命体征 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精神的基本状态如何?概言之:四元素,二元体征,梯形结构。 在关于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精神到底由哪些元素构成的多项选择中,“市场经济中形成的道德”占40.3%;③“意识形态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占25.2%;“中国传统道德”占20.8%;“受西方道德影响”占11.7%。这说明,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精神呈现为“市场经济中形成的道德”、“意识形态提倡的道德”、“中国传统道德”、“受西方道德影响”四元素构成的某种四边形结构。四元素的不同地位,表明中国伦理道德总体上处于市场经济主导的状态;意识形态虽然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其影响力仍不及市场经济必然性;传统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它与意识形态提倡的道德之总和,才与市场经济形成的道德大抵相当;西方道德对中国人的道德生活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像我们感觉或想象的那么大。 这种具有某种本体意义的四边形结构的生命表达,体现为一种特别明显甚至强烈的二元体征。所谓二元体征,就是在人们伦理道德精神生活的构造方面,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或判断的二元对立状态,双方共存一个同一体中,形成伦理道德精神的矛盾体。这种二元体征,既是一种高度的共识,也是一种高度的对立。 伦理道德精神的二元体征,突出表现为一个悖论,三大对峙。 一个悖论,即伦理—道德悖论。具体而言,对当前道德状况“基本满意”的判断是主流,占69.7%;不满意的占19.4%;“满意”的也很少,只有5.3%。但是,对目前的人际关系,④“不满意”的判断是主流,占73.1%;“总体良好”占25.3%。对道德状况的“基本满意”、对伦理关系的“不满意”,两种相反的判断所达到的社会一致性都相当高,而且比例大体相当,呈现为精神结构中的一种伦理—道德悖论。 三大对峙,即义—利对峙、德—福对峙和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对峙。 就义—利对峙而言,“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⑤义利关系最能反映社会成员的道德世界观,是伦理道德的基本问题。当今中国社会实际奉行的道德价值是什么?认为“义利合一,以理导欲”的占49.2%,但选择“见利忘义”或“个人主义”的也分别有20.9%和21.9%,二者总和42.8%。两种判断正相对立。 就德—福对峙而言,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体现社会道德公正和道德规律的状况。在回答“目前中国社会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时,49.9%的人认为一致或基本一致;32.8%的人认为德福不能一致,还有16.6%的人认为“二者没有关系,只要能挣钱就行”,后两项相加,总数为49.4%。两种选择势均力敌。 就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对峙而言,经济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发展的伦理品质和伦理规律。在回答“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时,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但幸福感快乐感下降”的人占37.3%,认为“生活不富裕但幸福并快乐着”的人占35.4%。两种判断同样平分秋色。 伦理道德精神的二元体征
二元体征也是一种二元体质,是伦理道德发展的一种临界生命状态。它预示着当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大转折和转换的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