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9)05-0040-06 一 在伦理思想史上,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还是西方的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伦理思想,都是德性伦理思想。西方近代以来,则出现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功利论)的伦理学,和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伦理学,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西方社会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德性伦理传统呈现一种衰退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英国伦理学家G.E.M.安斯库姆在一篇划时代的论文《现代道德哲学》中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视域对功利论和义务论提出挑战,被认为是德性伦理学复兴的标志。尔后主要是在80年代,相当多的伦理学家从历史与理论的层面深入阐发德性伦理,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德性伦理的复兴运动。然而,人们一直用怀疑的目光来看待德性伦理的复兴,即理论家真的能够复兴已经衰退了的德性伦理吗?人们认为,从德性伦理向近现代占主导的功利论和义务论规范伦理学的转换表明,德性伦理学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德性伦理面临着现代社会结构转换的困境。 德性伦理面临着现代社会的困境并非什么新观点,而是我们所熟悉的麦金太尔的观点。因此,本文将麦金太尔的困境论与我们国内的相关论点一并讨论。麦金太尔与其他伦理学家不同,他不仅是一个伦理理论家,而且更重要的他是一个伦理思想史家。麦金太尔从对德性的社会史的分析提出,我们处在德性之后的历史时代。《德性之后》(After Virtue)这一书名,据作者解释,有两层意义:其一,是说现代社会是处于德性之后的社会,古代的、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的德性,或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德性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因而我们是处于德性之后的历史时代。其二,这一书名所说的是对德性历史的追寻,即作者要在这样一个丧失了传统德性的社会环境中去追寻历史传统中的德性。 在麦金太尔看来,德性伦理学产生于传统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社会结构方面,其根本性质是不同的。传统社会是一种等级制的社会和身份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确定的身份和地位,你一出生就是贵族、酋长、国王或牧羊人。因此,你在社会中的确定的地位决定你的职责、责任与使命,从而要求你具有确定的品格与德性。同时,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不仅是一辈子从事某个领域里的劳作,而且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从事某个领域里的劳作。这些是对人的评价的社会结构背景条件。现代社会的到来,消解了这一背景条件,自我的确定性不存在了。麦金太尔说:“这种不具任何必然社会内容和必然社会身份的民主化的自我能够是任何东西,能够扮演任何角色,采纳任何观点,因为他本身什么也不是,什么目的也没有……自我不过是角色之衣借以悬挂的一个‘衣夹’。”① 麦金太尔指出,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的成员来辨认自己和他人,某个人可以同时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是某人的兄弟,又是某个村庄的成员,等等。麦金太尔强调,这些并不是偶然属于人们的特性,不是为了“发现真实自我”需要剥离的东西,而是作为真实的我的实质性的一部分,并且有时“完全地限定了我的责任与义务”②。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一个通过契约来确定身份的社会,也就是一个人们有着自由身份的平等的社会。同时,社会成员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固定在某个职业,而是处于一种可随时变动的职业生活之中。因此,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职业领域的规则要求而不是对个人的德性要求成为伦理学关注的重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责任或义务成为现代伦理学的中心概念。因此,复兴德性伦理学,也就是把适应于传统社会的规范伦理学③模式推广到现代社会,必然遇到其困境,或不合时宜。 德性伦理学关注的中心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做什么样的人,把行为者而不是行为放在其理论的中心地位。现代规范伦理学关注的则主要是行为,即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好或善的行为。功利论从行为后果的意义上强调行为的道德价值,而义务论则从行为所应遵循的规则或准则的意义上来评价行为的价值。在麦金太尔等德性伦理学家看来,传统的德性伦理学关注人的品格与德性,与传统社会的确定的身份背景有其联系。那些身份地位是真实自我的实质性的部分,它们确定了人的责任与义务,也对人的德性品格有着确定性的要求。同时,传统的自我是把诞生、生活和死亡联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人生就是对那种作为生活整体的善的追寻。德性在这样一种追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代社会中的个人的生活已经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可以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个人生活已被分割成不同的碎片,自我被消解为一系列角色扮演的分离的领域,不同的生活片段有着不同的品性要求,而作为生活整体的德性已没有存在的余地。现代社会的这样一种整体性自我的消解,使得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不起作用。 同时,麦金太尔也追述了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德性理论衰落的过程。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的确立,功利成为现代人们社会生活的中心。市场经济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因此,功利追求或物质利益、金钱利益的追求具有压倒一切的价值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关系,甚至古老的、温情脉脉的亲属关系都打上了金钱的印记。正是在这种社会精神背景下,功利论才得以盛行,德性则从生活的中心移至了生活的边缘。麦金太尔指出,“功利” (utility)这一概念的出现也就是近现代的产物。近现代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到来,使得功利追求成为主导性的价值追求。而当人们把功利作为行为的最高原则,成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时,德性也就落为是否能够带来功利的有用工具的范畴。富兰克林的德性观就是这样一种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