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开创其哲学之初,同时开创了实践思维方式。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此发表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其中有的学者的见解接近了马克思的文本,有的见解则是学者自己的视野所使然。本文拟从马克思及毛泽东的文本出发,对其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天才萌芽、思维路径的梳理与确证、思维的形式厘定与方法互动,阐发一些纲要性的看法,希望引起同仁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一、实践思维方式的天才萌芽 关于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的缘起问题,我认为,马克思在1842年《〈科隆日报〉179号社论》、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已呈现出一个实践思维方式的逐步孕育过程,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则向世人鲜明地展露出实践思维方式的天才萌芽。对此要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说起,这条提纲指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①近几年来,我常读这条提纲,领悟到它在全部提纲的系统内容中,是承前启后而举足轻重的,当由此去思考前后其他十条提纲,特别是深思恩格斯关于这个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②评价之时,逐步形成了两点看法。 第一,从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个命题中,领悟到这是马克思对人类“全部社会生活”世界的本质属性在时空上给出的一个既久远而又宏阔的规定。从纵向而言,它可启示我们回答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究竟是什么?人将走向何处?对这三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作回答,可说分别就是:人是从劳动实践中直立“走来”的;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物;人将走向社会实践的深处。这是对作为全部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本质的实践性规定。从横向而言,它可启示我们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作发散性的分析把握,亦可启示我们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作收敛性的综合把握。就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说,不仅包括人们能动地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这两大改造活动,即人类实践活动的两大基本形式,也包括人们为改造这两个领域作准备而必须进行的活动,这就是人们能动地认识自然与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大基本形式。此外,还应包括人们认识自己与改造自己的内在活动,这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形式。只有从纵与横两个向度来作出这些规定,才算对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命题有个基本理解,才算面对作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世界之“实践”的“本质”的理解,在时空上“全部”到位。我认为,这其中也同时蕴含着我们所要把握的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的思维时空与全部视野。 第二,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到前后全部十一条提纲,每一条提纲都明显地闪烁着“非常宝贵”的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也无可辩驳地包含着同样是“非常宝贵”的实践思维方式这一新的思维方式的“天才萌芽”。关于前一点,从事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学者们对其思想内容或理论成果已有许多阐明。我在这里仅就实践思维方式的天才萌芽,略加阐明。 马克思的第一条提纲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③仅从思维方式的视角来辨析这条提纲,那么在我看来:其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至近也得包括17世纪英国和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德国19世纪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只是”从客体出发来解释世界,而且在解释世界时“只是”以“直观的形式”即以感性思维形式来主导其入思。譬如尽管费尔巴哈在认识中不排除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思维形式,但这正如马克思在第五条提纲所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④尤其是他不能把实践作为感性认识内容与感性思维形式发生的同根同源的基础,因而也就无视处在实践中的主体即人在认识中的能动性。因此,认识在费尔巴哈那里就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机械直观形式,没有能够发现实践是思维形式形成的中介,或以实践为条件来创设思维形式问题。其二,从前的一切唯心主义,至近也得包括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建人康德、费希特、谢林,特别是黑格尔,他们都不满足直观而喜欢抽象的思维。他们“只是”从主体出发来解释世界,而且在解释世界时或是以主体的主观概念先入,或者是以主体创设的客观概念先入,由此进到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的领域,采取了以概念思维形式或逻辑思维形式来主导其入思,他们不仅无视实践在解释世界与形成思维形式的基础地位,同时轻视感性认识内容及感性思维形式,以其主体抽象的思维为主导,将主体的能动性在解释世界方面作出了种种脱离现实或客体的抽象的发挥,甚至把理论内容与思维形式都引向为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他们无视现实世界本来的规定性和人类实践活动内容本身。我认为,马克思在第一条提纲中,是以批判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各执一端的思维方式上的不良倾向为契机,既批判了它们都“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又阐明了马克思实行思维方式的变革首先是将实践置于思维方式的基础地位,并由感性思维形式上升到理性思维形式去由浅入深地解释世界。这就是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中解释世界的思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