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责任、社会正义与价值虚无主义的克服

作 者:
贺来 

作者简介:
贺来,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9)08-0013-05

      一 形而上学的悖论与价值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

      在威胁我们时代的诸多挑战中,价值虚无主义因为直接关涉到人的生命存在的根基,无疑是最为深刻的。深入理解并回应这一挑战,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面对这一挑战,哲学必须理解并回答的一个首要的、前提性问题是: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对此问题,国内哲学界一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观点认为,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失去了普遍性的、永恒的、绝对的价值源泉和意义根据,由于这种缺失,人们不再有不可置疑的、坚实的价值母体作为依靠和支撑,为人们确定理性、真理、善行和正义的性质时提供安全而客观的根据和限制。因此,要对抗并克服价值虚无主义,根本的途径就在于重新寻求和奠定普遍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客观价值基础。

      与这种观点内在相关,不少人对于当代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即形而上学批判表现出一种十分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人们对于传统形而上学所包含的内在困境与缺陷有着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对于现当代哲学从多方面对传统形而上学所展开的种种解构表现出理论上的同情和支持,国内哲学界近年来关于“哲学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等的讨论都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但另一方面,这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始终伴随着一种不安、忧虑甚至恐惧的情绪,不少人担忧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形而上学终结有可能导致价值失落与意义危机,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现当代哲学对形而上学的质疑与否定是造成价值相对主义与价值虚无主义的罪魁祸首,常见的疑问是:如果没有形而上学来奠定终极意义,人们将到哪里寻求价值的规范性基础?人们将以什么作为精神依托与归宿?因此,“形而上学的终结”对于价值虚无主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述对待传统形而上学的矛盾态度是一个颇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应承认,这种矛盾态度有其深刻的根据。在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根本主题就在于发现终极的真理和最高的价值,为知识、道德和价值奠定一劳永逸的基础,以此为根据,人们就将超越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威胁,脚踏大地,发现生命的意义。在此意义上,尼采干脆把传统形而上学称为“价值形而上学”。长期以来,哲学家们相信,通过这种客观基础的奠定,人们就能确立价值和意义上的阿基米德点,达到终极的确定性。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对“确定性”的追求,是人生在世最基本的欲望之一,而要达到这种“确定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发现一种“统一的模式,在其中整个经验,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实的、可能的与未实现的,都被对称地安排在和谐的秩序中”①,处于这样一种确定性秩序之中,人们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和行动充满明确的方向感和意义感,可以通过诉诸这一确定性秩序,在确定“善”与“恶”、“进步”与“落后”、“先进”与“反动”等的时候,获得牢固的根基,并免除被黑暗与混乱包裹起来的恐惧。在此意义上,人们对“形而上学终结”的担忧正是与人们对确定性价值秩序的深层渴望相契合的。

      然而,问题在于,把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源归结为普遍性的、永恒的、绝对的价值源泉的失落,并进一步把这种失落归结为“形而上学的终结”,这是否抓住了事情本身的关键和要害?形而上学是否真的能够承当起克服价值虚无主义、为终极价值奠基的任务?

      当代哲学的反思成果已经向我们表明,形而上学对普遍性的、永恒的、绝对的价值基础的追求,恰恰是以虚无主义为前提和底蕴的。尼采就指出,形而上学实质上就是虚无主义,它“谴责整个世界都是假的,并构想出一个位于此世彼岸的世界为真实世界的替身,然而,一旦人们明白了,臆造这个世界仅仅是为了心理上的需要,明白了人根本不应这样做的时候,就形成了虚无主义的最后形式”②。海德格尔更进一步指出:“虚无主义的本质领域和发生领域乃是形而上学本身;这里我们总是假定,我们所谓的形而上学并不是指一种学说,或者,根本上不仅仅指哲学的一门专门学科,不如说,我们在形而上学这个名称那里想到的是存在者整体的基本结构,是就存在者整体被区分为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并且感性世界总是为超感性世界所包含和规定而言来考虑的。形而上学是这样一个历史空间,在其中命定要发生的事情是:超感性世界,即观念、上帝、道德法则、理性权威、进步、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文化、文明等,必然丧失其构造力量而成为虚无的”③。因此,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并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而就是同一个东西。试图以形而上学来摆脱虚无主义等于缘木求鱼,海德格尔说得好:那些误以为通过形而上学“摆脱了虚无主义的人们,也许最深刻地推动了虚无主义的展开”④。由于形而上学所寻求的终极价值实质上是无根的,它如同沙滩上的画像,一旦被波涛卷走,便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充分说明,价值虚无主义的原因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普遍性的、永恒和绝对的价值的消失。毋宁说相反,普遍性、永恒和绝对的价值由于其抽象性与独断性,由于其对现实生活的否定,恰恰成为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最深刻的根源。这即是说,哲学史上形而上学试图通过对终极价值的论证来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努力注定是一个巨大的流产。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怀着一劳永逸地克服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宏伟抱负,去建立一个毋庸置疑的价值秩序,奠定价值上的巴比伦塔,然而其本性和归宿却恰恰是虚无主义的。这是哲学思想史所留给人们的最大悖论之一。

      这一内在悖论给人们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它启示我们:试图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方式来寻求普遍的、绝对和终极的价值基础,并因此来克服价值虚无主义,是一种不得要领的办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