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哲人艾思奇

作 者:

作者简介:
卢国英,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原文出处:
高校理论战线

内容提要:

艾思奇是人民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在哲学、新闻、文化战线上卓有建树,在捍卫、传播、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09)06-0019-08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生于云南腾冲和顺乡,青少年时代成长于昆明。1933年在上海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奉调到延安,先后担任过抗大主任教员,中央文委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副总编、总编,新华通讯社总编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艾思奇工作年代,经历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头十六年。这正是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翻天覆地的伟大时代。作为时代的一员,他和时代同行,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锻炼,又为这个时代贡献了全部的力量。

      艾思奇在革命道路上的三十多年里,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在哲学、新闻、文化战线上卓有建树,业绩显著。《艾思奇全书》,是他一生业绩记录,是他主要成果的汇集。艾思奇是20世纪一位杰出的学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位出类拔萃的哲人。

      一、主要贡献

      艾思奇酷爱哲学。他充分意识到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精神武器。艾思奇从求学时代开始,就把自己定位在哲学上。他在革命过程里,始终没有离开过哲学,哲学成了他终生奋斗的事业。因此,他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最主要的是在哲学方面。

      艾思奇走上革命道路的时候,是20世纪三十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传入中国还不久,在社会上,整个学术界、思想界,在大学的讲坛上,到处充斥着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哲学。反动势力一方面从西方搬来时髦的种种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又使陈旧的封建哲学复归,妄图用来抵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的汹涌潮流。

      年轻的艾思奇高举起战斗的唯物主义旗帜。他针对当时有代表性的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中国的“中庸”哲学,写了《直观主义与理智主义》和《中庸观念的分析》等文章,进行了勇敢的批判战斗。

      接着,艾思奇又和叛徒叶青进行了一场辩证法的论战。叶青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代部长,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篡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艾思奇写了一系列文章,揭露叶青对运动和静止原理的篡改,批判了“外烁论”和所谓“哲学消灭论”等谬论,赢得了很大胜利。

      艾思奇在上海时期和延安时期,对当权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国民党的世界观——以陈立夫为代表的唯生论和力行哲学,进行了批判,又批判了自成系统的阎锡山“中”的哲学;特别是集中批判了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把这个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主义的愚民哲学,批得体无完肤。他还对胡适从美国贩来的实用主义哲学,进行过系统地批判。

      艾思奇所进行的批判战斗,击破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捍卫了革命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个重要贡献,是大众化、通俗化宣传。他在24岁至26岁期间,写成并出版了《大众哲学》。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创了通俗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河。

      《大众哲学》将生活实际和哲学密切联系起来,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语言,用日常的成语、格言、俗语作比喻,来说明哲学上的深刻道理,例如,从“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说起,说到“观念论和二元论”的错误;“用照相作比喻”.来解释“唯物论的认识论”;以“追论雷峰塔的倒塌”,来阐释“质量互变律”;以“笑里藏刀”的格言,来说明“形式和内容”等等。他用日常生活中这些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事例,生动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住读者的思想,打破了哲学的神秘感。

      《大众哲学》行文叙事,就像和朋友聊天,作者侃侃而谈,言出肺腑、谆谆善诱,步步深入,这就使作者和读者感情融通,引起共鸣,引人入胜。

      《大众哲学》体系新颖,结构别出心裁,逻辑严密,在理论上也有许多创新,尤其在认识论上更有独特之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在延安就将《大众哲学》视作珍品.并将许多思想吸收进了他的哲学专著《实践论》、《矛盾论》。

      该书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胡愈之称赞:“这本书,是青年们认识世界的一盏明灯!”邹韬奋说:“《大众哲学》哺育了大众!”诗人贺敬之称之为革命的“火炬”。蒋介石则哀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广大青年称这本书为革命的书,“救命的书”,如久旱逢甘雨,争相购买,前后出了32版,引导了大批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艾思奇是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

      全国解放初期社会发展史的学习,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普及教育运动,艾思奇又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场教育运动,其规模之大,学习人之多,普及之广,堪称历史之最。通过教育使广大工人、干部、知识分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

      当时在社会上、在党内,深入研究过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的人还不多,艾思奇可谓是凤毛麟角的人才。他恰又担任中央马列学院教员,历史任务把他推上了主讲教员的位置,起了主角的作用。

      一是编写教材。一份是《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一份是《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一份是《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广播稿。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讲义》,累计发行46万多册,“广播稿”三联出版社印数为32万多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