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创造与启蒙

——俞吾金教授访谈录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晋阳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导语:改革开放的30年,也正是与这个时代同步进入学术领域的一批学人成长、发展、成熟的30年,他们受益于改革开放,也推动了改革开放,并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了不同的成绩和贡献。这种历史的巧合和命运的安排,使这一代人必然肩负着某种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界,俞吾金教授从事哲学研究的起点正好是改革开放初显端倪之时。当一个人的学术经历与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历程恰好重合的时候,那么,他的学术之路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整体学术发展轨迹。因而,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一个人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也就可以管中窥豹地把握这个时代的学术发展脉搏。

      在哲学领域,经过30余年的辛勤耕耘,俞吾金教授逐渐建构起自己的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4大研究计划,或者叫四部曲,在分别对马哲、外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几个领域进行了重新解读、深入分析、跨界综合和理论重构之后,最后落脚到他自己的纯哲学研究和表达上,由此构成了他的一个由哲学综合走向哲学创造以及启蒙再造的学术轨迹。

      俞吾金教授简介:俞吾金,1948年出生于浙江萧山;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2年攻读硕士学位,1984年留校任教,198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88年10月至1990年10月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研读,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教授;1997年9月至1998年4月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应邀赴台湾在台湾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讲学;2000年4月任富布莱特(Fulbright)基金高级讲座教授应邀赴美国夏威夷大学等七所大学用英语讲学;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创新基地(“985工程”国家创新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社联常委、中华现代外国哲学理事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外国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已出版的主要个人学术著作有:《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2007)、《问题域的转换: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的当代解读》(2007)、《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的反思》(2005)、《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2004)、《实践诠释学:对马克思哲学和一般哲学理论的重新解读》(2001)、《俞吾金集Ⅱ》(1998)、《文化密码破译》(1995)、《寻找新的价值坐标:世纪之交的文化反思》(1995)、《俞吾金集I》(1995)、《意识形态论》(1993)、《生存的困惑:西方哲学文化史探要》(1993)、《问题域外的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探要》(1988)、《思考与超越:哲学对话录》(1986)等2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唯物论研究》(日本)、《当代中国思想》(比利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教学和科研一等奖10项,并被人事部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学者”。

      访谈时间:2008年11月23日上午

      访谈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9

      采访人:刘景钊、金瑶梅(以下简称刘、金)

      被采访人:俞吾金(以下简称俞)

      刘:俞教授,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能抽时间接受我们的访谈。

      俞:谢谢!也感谢《晋阳学刊》提供这样一个机会。

      刘:今年正好是改革开放30周年,而从您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算起,您在哲学领域里的耕耘也30多年了。我知道,您是“文革”前的高中毕业生,又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你们这批人被称作老三届,你们是改革开放的最早受益者,也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可以不夸张地说,你们这一代人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涌现出佼佼者,而以您在哲学领域里的学术成就和贡献,您无疑是哲学界的翘楚。

      俞:你的评价过誉了,我不敢当。但说到我们那一代人,应该说确实是时代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也是时代造就了我们。

      刘:2004年我在人大曾有幸听过您的一次学术报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此之前,我也曾拜读过您的一些著作和论文,据我有限的阅读所得到的印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您的论著涉及的范围几乎包括了哲学的各个领域:从元哲学、外国哲学史、当代西方哲学到马克思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从美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到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等,并且在这些领域都不是人云亦云的一般论述,而是常常就重大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和观点;不仅如此,您的许多学术随笔也非常精彩,常常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效果。而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无论是担任系主任还是从事其他组织领导工作,您也做得非常出色。所以,我们希望能对您的学术经历进行一次全景式的采访,以便使读者能对您的学术背景及学术思想、观点和理论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我知道,以前也有人做过您的访谈,但好像都是就您的某一研究方向或哲学的某一领域进行的采访,今天能否请您结合您个人经历,比较全面地谈谈您的学术研究思想和成果?现在请您先从您的成长背景和学术经历谈起,您看如何?

      俞:好的,我也想趁这个机会把我的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和整体研究计划说一说,下面我就按照你的提议,先从我的成长经历谈起。正如你所了解的,我是上海光明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当时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

      光明中学当时是上海黄浦区的区重点。它的文科教学水平很高,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上,有一些资深的老师是非常优秀的,因此对我以后在人文研究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前一段时间,《复旦学报》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黄颂杰等老师编辑了一套5卷本的文集,取名《光华文存》,“文存”这个书名就是我建议的,他们采纳了我的意见,这套《文存》的总序二也是我撰写的,在这个序里我引用了一些中外典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