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9)02-0163-06 哲学是反思人与世界关系的学问,任何形态的哲学都不可能离开人去进行反思。作为现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并不存在所谓的“人学的空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将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和解放作为自己的理论主题。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出发点,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归宿。这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人们都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有自己的人学的。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在人学发展史上如何定位?它与人学理论传统是什么关系?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学理论形态?这些问题人们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本文试图在厘清人学理论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并分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变革对我们今天进行哲学理论创新的启示。 一、人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什么是人学?人学是从整体上反思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的本质与价值等问题的学问。人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之谜,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人的探寻与反思,这形成了人学理论的历史源流。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形成的逻辑前提,又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综观人学理论的历史演变,大体上历经了这样几种人学观念: 一是古代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在远久的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对人本身的认识水平还很低,主要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去看待人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周易》中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人要顺应天地自然。而道家关于“道法自然”的人学形上论与“见素抱朴”的自然人性论,儒家所讲的“长幼有别”、“爱有等差”等人伦思想也都体现着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在古希腊,从德菲尔神庙门前的石刻铭文“认识你自己”与“斯芬克司之谜”的神话传说,到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1](第54页);从苏格拉底自觉将哲学的视野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到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对后人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如“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等,都反映了古代哲人对人的关注。 古代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人类认识自身的开端,也是人学的萌芽。其主要历史功绩首先在于表明了人们开始将眼光从自然转向自身,开始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其次是对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价值与自由等几乎人学思想的主要方面都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论述,为人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受历史条件与人类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人对人的探索还是初步的与直观的,很多结论都带有经验的与猜测的性质。同时,人学的哲学基础在总体上是自然主义哲学。虽然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但还远未从对自然的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如各种形式的天命观和等级观就是证明。 二是中世纪神秘主义的人学思想。在漫长的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与教会专权的密切配合,神成了人的主宰。官方神学极力宣扬神的权威,否定人的尊严、自由与价值,将人世间的一切都归结于神的意志。在这种条件下,人学成为神学的奴婢。但在世俗神学中,则有将人神化,借以肯定人的追求和理想,肯定人的智慧与力量的历史进步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与重视人的价值打下了基础。但总的看来,在神学的笼罩下,中世纪人学披上了神秘主义的面纱。 三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学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扩展开来。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与人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文主义的人学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彼得拉克、但丁等思想家们激烈地批判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和压迫,颂扬了人的高贵,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强调以人的主体地位取代神的主体地位。莎士比亚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第63页)二是强调人的现实生活与世俗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薄伽丘等思想家们认为人的情欲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人的幸福不在来世的天国,而在现实生活中。三是重视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与蒙昧。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主张将青年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达·芬奇高度重视科学与经验的结合,推崇数学等自然科学。四是宣扬人的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皮科认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薄伽丘认为人是天生平等的,他们都反对天命观与封建等级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学理论是人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首先,人文主义人学开始突破宗教神学与封建主义对人的精神束缚,唤醒了人的理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其次,人文主义人学从整体上揭示了人的全面性,并对人作了全方位的思考与研究,确立了人学的新视野,实现了对古希腊人学与中世纪人学的双重超越。但人文主义人学不是人类自我认识的终结,它也并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因而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四是近代唯物主义的人学理论。文艺复兴以后,一些学者开始从自然与科学出发去理解人和人性,把感性的利益和需要看作人性的基本内容。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即道德”等命题,以自然科学来解释人的一切。霍布斯认为人就是一架自我保存的机器,人的整个活动与钟表无异。拉美利特在《人是机器》一书中认为,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孟德斯鸠与爱尔维修则分别研究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决定作用。洛克与卢梭等社会契约论思想家们肯定了人具有自爱与自保的权利和属性。卢梭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自然本性,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生而具有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政府首脑是受人民委托去执行人民意志的公仆,如果他违背人民的意志,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罢免他。卢梭的思想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