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的纯粹现代性品质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宏政,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理论探讨

内容提要:

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是“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的开端”。这一理解不符合马克思哲学的纯粹现代性品质。一方面,从马克思哲学中寻找“后现代”具有非法性;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也不是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资本逻辑不过是内在于现代性之中的否定性环节。按照康德、海德格尔以及马克思的理解,三者对现代性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现代性的主题就是“人向人的复归”。这其中包括“双重复归”:即人从“神”那里的复归和人从“物”那里的复归。德国古典哲学完成了第一个复归,而马克思则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完成了第二个复归。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是纯粹现代性的。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9)02-0048

      一、从马克思哲学中寻找“后现代”的非法性

      1.一个中项不周延的三段论

      学界一直存在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是“现代性的终结”与“后现代的开端”。马克思哲学似乎具有一种“承上启下”的地位。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形成于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19世纪中叶。因此,一方面,他的哲学的思想来源离不开德国古典哲学,因而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而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又是对古典哲学的“总结性”和“终结性”的“批判”。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既是现代性的终结,同时又是后现代的开端。这一结论其实是建立在以下三段论的推论之上的:后现代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现代性的批判(大前提),而马克思哲学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小前提),所以,马克思哲学是后现代的(结论)。应该说,这一三段论推论是不成立的。其错误明显在于“中项不周延”。也就是说,中项“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是不周延的。可以存在多种意义上的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事实上,作为“小前提”的判断“后现代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作为“大前提”的判断“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具有本质的差别,这两个前提中所包含的“批判”概念不是同一个批判。因此,上述三段论推论是不成立的。因为后现代对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现代性批判是一种“外在批判”,而马克思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则是“内在批判”。前者试图从根本上摧毁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基本精神,即本质主义或基础主义,从而达到对“绝对”的否定。而马克思哲学则仍然在德国古典哲学所揭示的现代性逻辑框架之内,仍然坚持着一种本质主义的基本理念,即作为人类终极生存理想的共产主义。只不过马克思不再在传统形而上学之内来实现这一对人说来的终极理想,而是进入了历史性生存来实现现代性的生存理想。由此说来,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是内在批判。不能因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就把马克思归入后现代的行列。

      并非所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都是对现代性的批判。这取决于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内在批判”还是“外在批判”。如果是对形而上学的内在批判,则就构成了对现代性的捍卫;如果是外在的批判,则构成了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内在的,同样,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也是内在的。但是,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有差别。海德格尔是完全在形而上学之内来批判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批判现代性的形而上学的失误,而不是批判现代性本身。或者说,是因为现代性在形而上学方面的不彻底而展开对现代性的批判,海德格尔就是要让形而上学彻底化。不是形而上学本身错了,而是这种现代性的形而上学还不够彻底,即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所以才被批判。因此,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要拯救和重建形而上学。他本人继续沿着“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了呢”[1]这一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展开了基础存在论的生存论探索。

      那么,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否对现代性的批判?这里很具有迷惑性。一般认为,形而上学是现代性的灵魂,而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因而马克思也就是在批判现代性。应该说,这里同样犯了上述三段论的推理错误。与海德格尔一样,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也是内在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不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错了,而在于:这种形而上学不能在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中被建立起来,即形而上学为人类提出的纯粹理性要求不能靠自己(意识哲学)来实现自己,而要通过“实践批判”实现形而上学之于人的天性。所以,马克思批判的是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也就是说,形而上学倡导的人类终极关怀没错,但不能在形而上学之内实现这一理想,而是要回到实践。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同样是内在的。实际上,除了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仅仅剩下了第三种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了,这就是后现代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这一批判应该说是外在的,即从根本上否定了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比如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等。但这种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否具有合法性仍然值得探讨。如果现代性被概括为“人向人的复归”是成立的,我们便可以说:现代性将是一项永远都未竟的事业!

      2.一个外在时间性观念中的“预设性反向推论”

      人们对马克思哲学包含后现代因素的这一误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外在时间性观念上的“预设性反向推论”。通常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其时间性上正好处在现代性和后现代之间,因此,马克思的思想固然既是现代性的终结,同时也是现代性的开端。这一观点不是在思想的逻辑上给出的,而是在外在时间性观念中提出来的,因而缺乏学理依据。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虽然在时间上恰好处在现代性和后现代之间,但是却不能因此而断定马克思哲学是后现代的开端。我们往往不是从学理上,而是从一种上述的外在时间性观念中的“预设性反向推论”中得出马克思哲学包含后现代因素的。所谓“预设性反向推论”是指,我们事先“预设”了马克思哲学所处的时间范围,因而推导出其中必然具有后现代因素,所以,才反过来从马克思哲学当中“勉强”寻找后现代因素。是我们把后现代因素在外在时间性中“预设”到马克思哲学当中去的,而不是直接从马克思哲学原理中自然推导出来的。而在这一“预设性反向推论”中我们所寻找到的“后现代因素”则恰好是由前文提到的错误的三段论形成的误解。这些误解可以被概括为:忽略了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所作的批判是“内在批判”这一根本性质。我们通常强调的是马克思以“唯物论哲学”或“实践论哲学”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论性质的“革命性变革”,这实际是把马克思哲学原本对德国古典哲学所作的“内在批判”误解为“外在批判”,而没有看到马克思哲学实质上是在严格的意义上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现代性品质的。作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批判”,马克思哲学无疑是对现代性的捍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