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建构

作 者:
任平 

作者简介:
任平,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州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21世纪是全球与中国大发展的时代,也必然是发展哲学嬗变创新的时代。走向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建构必须面向中国本土经验,以“一体两翼”的路径布展创新格局,既需要对接当年马克思关于发展与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思想传统,返本开新地“接着讲”;也需要在与全球发展理论积极的对话中实现发展哲学的本土化转换;更需要在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解答中,对“中国经验”与“北京共识”的哲学反思中,对中国本土发展文化的提升中凝聚为特色鲜明、风格独创的中国发展哲学。守护中国立场,倡导中国学术,基于原创精神,笔者为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新全球化时代”、“中国新现代性”、“中国三个现代化阶段模式”、“现代化原点结构”、“环境支持”等系列创新见解。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多年来,我深度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关于当代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哲学理论建构。20多年前,法国著名发展哲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就曾经追问: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哲学?两者是如何关联的?“佩鲁问题”是一个时代对哲学的叩问。任何哲学总是时代问题的解答。发展哲学是发展实践、发展问题的哲学反思,是对发展目标与发展进程的人文关怀,是发展观深层的逻辑表达和理性批判。发展哲学的创新演变展示着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全球与中国大发展的时代,也必然是发展哲学嬗变创新的时代。作为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深度反思发展问题、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向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建构。发展哲学的创新需要确定自己的理论坐标。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议程,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以“一体两翼”的路径布展创新格局,既需要对接当年马克思关于发展与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思想传统,返本开新地“接着讲”;也需要在与全球发展理论积极的对话中实现发展哲学的本土化转换;更需要在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解答中,对“中国经验”与“北京共识”的哲学反思中,对中国发展文化的提升中凝聚为中国独创和特色鲜明的发展哲学。鉴于笔者在其他文章对前两点已做过阐释,限于篇幅,在此谨着力对如何在建构中国本土发展哲学中守护中国立场、倡导中国学术,基于原创精神再做进一步较深入的探索。

      中国问题与中国立场:构建中国本土发展哲学的出发点

      在创新地布展中国发展哲学的格局中,“反思中国发展问题”(反思的问题学方式)与对接当年马克思关于发展和资本现代性批判(重新解读方式)以及与全球发展理论积极对话(对话方式)两者之间构成“一体”与“两翼”的关系。面向当代中国本土经验、中国问题的理性反思无疑成为贯穿整个研究视域的基础和轴心原则。

      在利益结构和思想文化同样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差序格局中构建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需要以时代视域总结马克思的理论遗产,在重新理解中激活马克思的思想资源,这是我们推进发展哲学创新的基本路径之一。发展哲学研究从来就不是“价值悬搁”或价值中立的。在巨大的言说空间中存在着“众声喧哗”,因此,表明我们的理论立场和文化身份,突出主导的话语旨趣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近年来,严格意义上的“发展哲学”研究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历史观和辩证法传统相互脱节,就是说,当代中国发展哲学建构缺失马克思的思想资源的支撑,因而需要我们廓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地平,通过从当年马克思到当代马克思主义这一历时态的两端语境出发加以反思而对接。为此,我们首先要打开马克思的思想资源,“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深度考察当年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视域,才能“接着讲”以返本开新。

      建构中国的发展哲学,不仅需要秉承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思想传统,而且要通过与全球发展理论和发展哲学的积极对话来实现本土的理论创造。这是创新中国本土发展哲学的又一基本方式。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就长期从属于西方资本全球化统治。先经历百余年的“被动输入型现代化”阶段,后进入“自主输入型现代化”阶段。发展道路和发展观念的“中国化”始终成为争论的一个焦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发展的历史道路选择始终受资本全球化世界变革的影响。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模式的选择,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都离不开全球语境的造就。因此,“面向中国本土经验”绝不意味着忽视全球化结构对中国本土社会的造就,“中国国情”的性质、结构、发展道路与模式选择如果离开全球化就难以科学地阐明。百余年中国本土发展哲学的成长史,就是与全球发展哲学的对话史,两者在对话中双向前行。在这一意义上,中国本土发展哲学以中国方式对应着全球发展的哲学逻辑。中国发展哲学就是全球发展理论的本土转换。全球发展哲学经历了发展客体论、发展主体论、全球发展论、交往论、可持续发展论,这些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但是,所有全球的发展哲学需要经过异质性空间转换才能真正转变为中国发展哲学。后者本质上是在中国特有的发展实践和文化语境中生产的独创性理论。

      中国本土发展哲学的终结根源,最坚实的基础来源于中国本土发展实践,来源于中国问题。对中国本土问题的反思,始终是创新的最根本、最终结的动力,因而是创新的主体路径。中国发展的本土经验、本土实践是中国本土发展哲学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根本目的。任何传入本土的域外理论,包括原初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现代性批判和发展的理论,虽然是对域外社会发展实践的反思的结果,但是如果要转变为中国本土发展哲学,还必须要经过本土发展实践的“重写”和“检验”。本土的发展实践、发展经验、发展问题是本土发展哲学最深刻、最现实和最终结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承接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思想传统,批判地借鉴和继承全球发展理论的成果,构成我们创新中国本土发展哲学的“一体两翼”的格局。

      发展问题是在发展实践中各种矛盾的精神表现。问题是哲学之端,“发展问题中的哲学”是“发展哲学中的问题”的来源和基础。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许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率先的探索意味着率先遭遇各种发展矛盾和问题,探索和解决发展问题意味着率先形成中国本土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科学,进而提升为本土的发展哲学。发展哲学作为发展实践的哲学反思,无论是发展观念深层的逻辑构架和理性表达,或是发展价值与文化的哲学审视,或是对发展问题的哲学批判,其演变来源于发展实践格局的更新,结构的重建。在整体上解答全球发展之谜的发展哲学,在日益成为各国探索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换发展方式、研制发展战略、建构发展理论的观念前提和核心纲领的同时,自身观念与模式也在发生持续转换。这一转换同时就在不断更新着中国本土发展哲学的全球语境,进而使中国发展哲学不断创新。20世纪是新旧全球化大转换的世纪,因而也是全球发展哲学经历了一系列嬗变创新的世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