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事物本身”与“实事求是”

——对现象学和唯物论的基本原则的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庆熊,复旦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朝向事物本身”是现象学的一个口号。它意味着现象学要从事物本身出发寻求真理。为此,要对事物本身进行如实描述,要去除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成见,要把原先已经形成的各种观点和评价放在括号中悬置起来,并时刻提防自己做出超越事物本身的各种判断,即要进行“现象学的还原”。初看起来,现象学的“朝向事物本身”与“实事求是”的原则颇为相似。但前者沿着现象学的还原走向先验唯心主义,后者则是唯物论的基本原则。本文试探讨导致这种貌合神离的前因后果和互补的可能性。

      一、“朝向事物本身”与“实事求是”

      “朝向事物本身”是胡塞尔为现象学的方法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他写道:“合理地或科学地判断事物,这意味朝向事物本身(sich nach den Sachen selbst richten),也即从言谈和意见回到事物本身,追问它的自身给与(Selbstgegebenheit),并清除一切不合事理的先入之见。”(Husserl,1976, S.41)从胡塞尔的这段话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中文成语:“实事求是”。中文“实事求是”的意思无非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和处理事物,不夸大,不缩小,不把自己的偏见加到事物本身上去。“朝向事物本身”(Zur Sache Selbst)原是一个德文成语,它的基本意思有二:其一为“就事物的本来面貌研究事物”;其二为“转入实质性问题”,即从寒暄、铺叙转入正题,面对实质性问题。

      胡塞尔用“朝向事物本身”表达一种科学的态度。他认为,自然科学之所以取得成功,因为采取了“朝向事物本身”的态度,而迄今为止众多哲学学派吵吵嚷嚷,一事无成,因为没有采取“朝向事物本身”的态度。自然科学的理论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所以是可靠的;上述哲学没有从事物本身的给与出发,而是从各种各样的先入之见出发,所以缺乏可靠的基础。

      但是,胡塞尔认为经验主义者把“事物本身”等同于经验事实是有局限性的。他写道:“经验主义论证的原则错误在于把回到‘事物本身’的基本要求与通过经验奠定一切知识基础的要求等同起来或混淆起来。”(ibid, S.42)胡塞尔表示,当实际的自然科学在说话时,我们乐于倾听并甘当学生。但是,自然科学家说话并不总是相当于自然科学在说话。“当他们企图使我们相信作为一切公理的一般自明之理(像‘a+1=1+a’,‘一个判断不可能有颜色’,‘在每两个性质不同的声调中,一个较低,另一个较高’,‘一个知觉本身是对某物的知觉’等命题)肯定是经验事实的表达时,这就尤其不是自然科学在说话了。然而我们通过充分的洞见认识到,这类命题提供了对本质直观所与物的明确表达。这也使我们明白,‘实证主义者’时而混淆各种直观种类间的基本区别,时而虽看到它们的对立,但拘泥于他们的偏见,只愿承认其中的一种为有效的,甚或唯一存在的。”(Husserl,1976,S.45)

      据此,胡塞尔认为经验主义者仍然没有摆脱偏见,仍然采取了某种先入之见的哲学立场,因而仍然没有真正做到“朝向事物本身”,而他的现象学的方法不预先采取任何一种先入之见的哲学立场,从本身被直接给与的和先于一切理论活动的东西的整个领域开始,从一切人们可直接看到和把握的东西开始,这才是真正“朝向事物本身”。

      二、“中止判断”与“实事求是”

      如果我们要朝向事物本身,就需要摆脱一切先入之见。不论这些观点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还是现今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的,不论它们来自常识还是出于专家的主张,不论它们来自宗教信仰还是来自哲学的理论,都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它们或许是正确的,或许不正确,但在我们没有明证它们是来自事物本身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它们采取“加括号”的处理方式,即把它们“悬置起来”,而从那些具有明见性的现象出发,使得每一个判断和推论都有可靠的依据。这种“加括号”的方法是现象学还原方法的基本步骤,其目的是朝向事物本身,达到纯粹现象。

      我们所说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指从事实出发寻求真理的原则。一切违背事实的论断,即便它们来自祖宗、来自伟人、来自高官,都不足为据。我们看问题,容易从自己的偏好出发,容易受教条的束缚和受流行性的意见的左右,故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就要提高警惕,把那些未经检验的观点打上标记,放到一边,不要匆匆忙忙对此肯定或否定。这与现象学所谈的“加括号”或“中止判断”的程序的思路是一致的。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思想解放,要求敢于挑战权威的论断,但也反对无端怀疑,主张怀疑要有根据,挑战要“摆事实讲道理”。“现象学还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思想解放的方式。“现象学还原”针对一切现存的和历史上的观点,敢于质询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态度,但同时又相当慎重:“中止判断”不是凭空怀疑,而是“存疑”,是防止在哲学讨论中以任何不经检验的预设前提为出发点。换句话说,现象学还原是要把一切具有预设前提或假定的论断还原为对事物本身的描述。

      三、“纯粹现象”与“实事求是”

      现在来讨论现象学意义上的“事物本身”与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实事”之间的区别。

      现象学意义上的“事物本身”指“自身所与”(Selbstgegebenheit)。这是一个由被动态的动词形成的名词,我们也可以把它翻译为“被给与的(事物)本身”。为什么要用这个由被动态的动词形成的名词呢?是为了避免明确说出“存在什么”或“谁给予了什么”。唯物主义者主张,物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是物质的东西作用于感官,产生感觉印象。唯心主义者主张,精神的东西(心)是真实存在的,是精神的东西(心)产生感觉,而物质的东西无非是感觉的复合。在这两种主张中,都明确说出“存在什么”或“谁给予了什么”。但是按照现象学的看法,我们所感知到的东西本身并没有包括这些内容。它们没有向我们显示物质实体是存在的,也没有向我们显示精神实体是存在的。这样的有关存在的判断不是事物本身给与的,而是我们的推断。因此,为了在探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时候,在讨论心与物关系的时候,坚持朝向事物本身的原则,不做事先假定,不犯“窃取推理”的错误,就必须首先把有关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的存在问题放在括号中,存而不论。胡塞尔认为,把存在问题放在括号里是现象学还原的重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