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当代解读

——重新审视“发展命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鲁克俭,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1978年,英国学者柯亨出版了《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该书出版后,在英语世界激起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至今余波未平。争论的热点问题除“功能解释”外,就是“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柯亨明确提出他要在该书中为正统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作辩护,而他对“首要性命题”(生产力相对于生产关系具有首要性)和“发展命题”(生产力具有发展的内在趋势)的解释,尽管因为使用了分析哲学的工具而稍显复杂,但其实质内容与我们现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的相关论述并无本质区别,这些论述可以在《联共(布)简明党史》找到出处:“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先是社会生产力变化和发展,然后,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的经济关系依赖这些变化、与这些变化相适应地发生变化。”(《联共(布)简明党史》,第136页)

      1982年英国著名马克思学专家卡弗出版《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一书,针对的就是柯亨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特别是“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卡弗从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的文本出发,得出了“生产关系首要性”的解读结论,并对柯亨所谓的“发展命题”提出质疑,认为从马克思的1859年《序言》根本不能得出“发展命题”的结论。尽管卡弗的这本小书没有产生预期的影响和争论,但却是英语世界朝着柯亨的“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开的第一炮。

      紧接着质疑“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的,是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家布伦纳(参见鲁克俭、郑吉伟)。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出版后,在英语世界形成了以“9月小组”为核心成员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布伦纳是“9月小组”的第一批成员。在1986年出版的由罗默编辑的著名论文集《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布伦纳的论文《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与柯亨的论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问题上针锋相对。在后来发表的论文中,布伦纳进一步把马克思的思想划分为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在内的“早期”,和以《大纲》(即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为代表的“成熟时期”,认为马克思“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仍然受新斯密主义的影响,相信生产力发展的自发性,是一种生产力决定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历史理论,强调“财产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东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停滞”趋势。在布伦纳看来,马克思相信前资本主义的不发展是通例,而从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反倒是特例。布伦纳在他所谓的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起源,认为一系列偶然的历史事件导致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起源,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并使英国率先跳出“马尔萨斯陷阱”,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987年,英国马克思学专家里格比在《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个批评性导论》一书中,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深入探讨了“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并得出结论:马克思的文本既支持对唯物史观做“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的解释,也支持相反的解释。但“发展命题”是“首要性命题”的出发点,放弃“发展命题”,就必然拒绝“首要性命题”;反之,坚持“发展命题”,也必然会得出“首要性命题”的结论。因此,“发展命题”是“生产力决定论”的理论基础。里格比指出,从文本来看,虽然马克思确实假定生产力是发展的,但他从来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在《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确实肯定了生产力的增长,但在其他地方,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地断言生产力的增长,而只是把生产力的增长作为一个前提性假定。在《哲学的贫困》中,当马克思说“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时,他只是把生产力的增长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马克思至多只是描述了生产力的这种演化。在1859年《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发生“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但马克思并没有解释为什么生产力会发展,而只是把它作为论证的前提。马克思告诉我们说,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适应演化着的生产力,以便社会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因为“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已经获得的东西”,但这仍然没有解释生产力为什么会首先发展。生产力确实发展了,这一点只是被马克思看作是体现为社会分工日益发展趋势的经验事实,马克思从来没有表明过为什么生产力“非得”演化。马克思没有把“发展命题”看作是贯穿所有时代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做具体历史分析时强调,生产力会在长达几个世纪里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在生产力确实进步的时候,那是由于具体的原因而非“生产力具有内在发展的趋势”这一超历史规律。生产力可以停滞几个世纪以及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使社会生产率得到系统发展的趋势,这是马克思所反复强调的观点。马克思把东方社会看作是静止的。比如印度的社会条件自其最遥远的古代到19世纪头十年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根本谈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趋势。生产力的无条件发展是资本主义的特征,而前资本主义社会恰恰缺乏这一点。资本主义受生产力发展内在规律的驱动这一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把它解释为市场扩大的结果,而在《共产党宣言》和《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则强调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导致技术创新和新机器的采用。因此,“发展命题”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是多余的,因为在那里生产力没有内在发展的趋势;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来说也是不必要的,因为生产力的增长可以由市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定的阶级结构来解释。(参见鲁克俭,2006年,第7章第4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