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当代解读,是处于当代条件下的我们,带着一定的问题,结合相关的文献或文本,清除一些不合理的附加,力图阐扬其当代价值,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但由于解读的具体主体不同、所关注的问题不同、所选取的文本的版本不同,因而即使面对相同的文本,也会形成不同的结论。其中最大的分歧莫过于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以及文本解读的作用及局限性问题。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如何看待文本解读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初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通过俄国和前苏联这个中转站而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其生前只正式出版了很小一部分,大量的未完成稿、手稿、笔记、通信都是后来经过辨认、整理才公诸于世的,前苏联理论界在这方面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加之前苏联当年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特殊地位,其理论界的解读成果便有着非常权威的影响。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一落千丈,前苏联理论界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权威也丧失殆尽。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大,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潮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纷纷被介绍进来,极大地开阔了中国学者的眼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文本解读热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它是中国学者从一手文献开始独立研究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表现,也为整体性地摆脱前苏联哲学体系的影响提供了基础,对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的所谓文本,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书写并留存下来的文献,包括已经出版的和尚未出版的、经他人编辑的和原始的手稿,甚至还应包括那些已经散佚而尚未找到的东西。严格意义上的文本解读,第一项工作就是搜集、辨析、整理、翻译这些文献,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全面对比和综合辨析,厘清一些概念的原始含义与延伸意义,搞清楚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具体发展过程,最终澄清马克思恩格斯一些观点的本来意思,以区别于后来人们的附加和发展。这确实是一项学术性很强、工作量很大、耗资甚巨、需要一些经过特殊训练的专家才能胜任的工作,是一项十分庞大的需要多国合作的工程。不客气地说,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能够真正从原始文献入手进行严格意义的文本解读的人并不多,即使能在非严格意义上进行文本解读的也不是多数。这方面的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文本解读只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一种途径、一种基础性工作,因而本身就有着自己特定的界限以及相应的局限性。尤其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造世界”的哲学,作为一种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永远开放着的哲学,其本真精神和活的灵魂并非自足地存在于既有的文本之中,而是存在于与时代的相互作用、相互发明之中,存在于指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性实践并不断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之中。假如我们过分强调原始文本的权威性,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存在于原始文本中,判断一种观点是不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就在于有没有“文本依据”,那就容易导致封闭化和学院化。这种思路实质上也属于“本本主义”或“原教旨主义”。过度强调文本研究的重要性,甚至将之看作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唯一途径和方法,看作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样式,这恐怕是一种极端化的态度,因而是不利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文本解读无论做得多么严格、多么准确,本质上仍属于“照着说”的范畴。“照着说”固然很基础很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是“接着说”。马克思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于它能够针对实践和科学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人类生活中面临的新矛盾、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出的新挑战,而提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需要许多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需要不断地总结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才能达成。这不仅意味着要增加一些新成果新观点,也包括突破和否定一些旧观点,包括马克思本人提出的一些观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而不是坚持一些个别的具体的结论,更不是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词句。马克思逝世后的这一百多年,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比马克思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我们面临的问题有许多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因而他不可能留下针对这些问题的“文本”供我们研读;所以,我们只能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进行艰苦的研究,得出新的结论。这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途径。 二、如何合理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由此奠定了马克思在历史上的地位。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最主要的标志、最核心的成果当然是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是他们的“共同见解”。这些过去一直被当作是基本共识的看法现在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而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的观点在文本解读中尤其盛行,由此也造成了很多的混乱,有必要进行一些辨析。 我们知道,与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强调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完全一致性不同,最先提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的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但他们实际针对的是以前苏联哲学教科书为代表的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即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他们看来,这一体系是根据恩格斯以及列宁的一些论述连缀结撰而成并经斯大林钦定的,基本与马克思无关,甚至是马克思所反对的;恩格斯承认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则只承认社会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恩格斯强调客观必然性,马克思则突出人的能动性;有的人甚至认为恩格斯是唯物主义者,而马克思是唯心主义者,等等。(参见洛克曼,第17、21页)受这些观点的影响,国内不少学者关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差别问题;一些学者实际上认同了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立的观点,但考虑到我们的意识形态背景,采取了一种“绕开恩格斯”或“搁置恩格斯”的策略,即用“马克思哲学”概念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图通过“回到马克思”、直接与马克思的文本对话而揭示马克思哲学的真面目、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