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想尽一切办法为儿子小刚选择了一所好学校。没想到原本爱学习的小刚入学不到一年,刘女士就接连被老师“请”到学校,核心话题是小刚的数学成绩不断下滑。 刘女士在与小刚的谈话中发现:小刚的数学成绩下滑和他与数学老师的关系有关。小刚反复强调说:“一看到数学老师就烦,根本就不想听数学课,也不想做数学作业。” 刘女士说:“我认为你们数学老师特别负责任,是个优秀的教师,你怎么就不喜欢呢?”母子二人因此发生了争执。 孩子不喜欢某学科老师,直接影响到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家长知道真相后,想尽一切办法劝解孩子,但结果又常常不尽如人意,面对孩子不喜欢任课老师这一事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查找原因,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倾听,了解孩子不喜欢老师的真实原因。如受到了老师的不公正待遇,老师冤枉了自己,被老师批评和处罚,上课不被提问,未被任命为班委,座位安置不当,提意见未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课堂纪律问题被老师严厉批评,老师思想观念陈旧、缺乏时代感,讲课不生动,表达方式无趣、单调等。在倾听过程中,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尤其是与孩子情感相对立的时候。当孩子谈到老师某些方面不好时,家长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时往往正相反,立即否定孩子的情感体验和判断,势必引起与孩子的冲突。下面以孩子被罚抄写单词为例,说明家长以不同的态度说教或引导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 孩子生气地说:“百词测验,我错了5个单词,英语老师罚我每个单词抄写10遍,太可气了,就不喜欢这样的老师。”亲子对话示范如下。 模式一 家长:“如果你都对了,老师还能罚你吗?还是你学习不用功、不扎实。” 孩子:“行啦,您总是这样,和您说话真累,算我什么也没说。” 评价:家长否定孩子,形成亲子对立,也没改变孩子不喜欢老师的状况。 模式二 家长:“老师这样做还不都是为你好!如果是我,感谢还来不及呢。我看你就欠再抄上十遍二十遍的。” 孩子无语,转身离去。 评价:家长否定孩子感受,将孩子推到更孤立的境地,貌似站在老师的立场教育孩子,实际上却引起孩子对老师和家长更强烈的反感。 模式三 家长:“英语单词就需要多记,重复次数多了,自然就记住了,你多写几遍就一定能记住了。” 孩子:“你知道我还有多少作业吗?以后不和你说了。” 评价:孩子不能接受家长的简单说教和指挥,引起沟通不畅。 一般而言,家长采取上面的5种模式,从本意出发是为了教导孩子,让孩子尊重老师、喜欢老师,但未必能起到说服的作用,还可能令亲子矛盾激化。建议家长接纳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引导,让孩子体验到老师的做法中有益的一面。 沟通模式可设计为: 家长关注地说:“错了5个单词,老师罚你每个抄10遍。”(重复孩子的话,表明家长认真倾听了。) 孩子回答:“是啊。我每天一大堆作业要做,再加上被罚的这些,烦死了。”(孩子感觉到作业量太大,希望老师少留作业,尤其不要再被罚。) 家长同情地说:“是啊,每天都有作业,如果是我也会烦心的。其实,我上学的时候,每天面对大量的作业,与你一样的感受,真想高喊‘给我一天没作业的时间吧!让我玩个痛快吧!’”(家长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想法。) 孩子:“您上学时也是这样?” 家长引导说:“是啊。不过幸好遇到一位负责任的老师,不然,我可能与有的同学一样,不能走进大学校门了。”(引起孩子对问题进一步探讨的欲望。) 孩子:“你们老师怎么负责任?” 家长:“当时也认为老师在罚我们,不会的题目要再做几遍,出错的卷面,要反复练习。有的同学因此对老师有意见,不喜欢老师,结果功课越来越差。”(再次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那您对老师没意见?” 家长:“和你现在一样,也不满意,毕竟我也想有更多的时间去玩。但想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我做得更好,老师就没机会‘罚’我了。于是,我更努力,老师喜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吧?于是,我才有机会顺利地考入大学。而和老师闹别扭的同学,还以为为老师学习,不喜欢老师,就不喜欢那门课,结果成绩越来越糟。我的体会是:重复可以令记忆更深刻,这也符合记忆的规律。明天我找一本《记忆心理学》的书,你看看,也许会有些帮助。”(不知不觉间引导孩子的学习态度,让他体会到老师的做法中有益的一面,化解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其次,鼓励孩子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家庭中教育孩子尊师重教,并以身作则,为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如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拜访自己的恩师,也可以时常打电话问候老师,并在家庭中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回忆上学时的情景。家长逢年过节或在其他特殊的日子里为老师寄送礼品,同时引导孩子在“教师节”等节日里,亲手为老师制作一件小礼品。在带孩子外出的时候,提醒孩子是否需要购买一些小的纪念品送给老师和同学。 在家庭中不要对老师进行恶意的评价和指责,即使个别老师有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三道四,毕竟孩子年龄小,对事物的判断还受到情绪的影响,因为一名老师负面因素的影响,可能使孩子怀疑其他老师的品质,或者对老师这一群体有很深的误解,这将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